我們繪畫藝術家常常圍繞具象抽象這兩個概念的是非輕重而爭論不休,實在浪費了不少時光。我敢肯定,宇宙自然是抽象的,所發生的一切也是抽象的、最全面而廣泛的,最真實而美麗的,因而藝術家跟自然對話,跟自然交往是最自由和最高的享受。如果你明白和掌握自然變動的規律,你亦可以在方寸書箋上” 呼風喚雨,創造心目中的山山水水和迷人的機理圖像。我的垂直透視,高空看山水系列作品,感受上既抽象亦具象;既微觀亦宏觀。尤其於2010年創作的油畫--太空漫步系列,更加令人目不暇給,連我自己也陶醉其中,幻采繽紛,夢裏瑩回。
30度至垂直的90度的不同,你都能享受到大自然具象的美麗。如果以同樣理念,通過數碼相機去拍攝它三四百幅不同照片,然後借助電腦,尤其高清大電視屏幕上去欣賞,你一定會留連忘返,充分欣賞到大千世界的奇觀勝景,或人間仙景。或儼如抽象而悅耳的交響樂章,帶你投進到一個超凡脫俗的新世界,這是抽象藝術變革的延續和最新成果。 < INNOVATION IN ABSTRACTION > 為世人提供更豐富多姿多采的、變幻無穹的新圖像。有物質外表的、也有物質內部的。誠然,自然運動所留下的抽象蹤跡,花紋圖樣是最美麗動人的,我們藝術家是有充分的能力,去捕捉其變化的規律,為我們的美學世界增添新的審美情趣。令你
图19:杨希雪变象艺术“微观山水”之4系列选。
美是人類特有的產物,是精神與意識高度進化的結果。
而正是意識與精神的高度進化,才讓人類有了尋找世界萬物客觀規律與本質的願望與能力。
所以,科學的客觀規律,與藝術的主觀美感,其實是人類進化到精神的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兩個分支。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為同樣從生命體以及意識中進化出來的科學精神與藝術精神,在人類未來的進化中,必然會重新合二為一。
但那時的人類,將不僅成為客觀世界規律的掌握者,也成為主觀藝術美感的創造者,主客觀的合一,將使人類成為無所不能、無所不愛、心懷萬物、萬物一體、主管一元、靈肉無分的神一般完美的存在。
最後告訴您:我生命中的大多數時間一直是愛好文學的,屬於藝術類的人吧。但一年多之前,走到了哲學與科學的天地,就被這個無比美好的世界深深地迷住了。
(三)、科學不是機械性思考,而是以客觀的事物尋找萬物的本質與共同規律。藝術也非與科學對立,而是客觀巨額在進化的高級階段產生精神之後,以精神的靈動而服從於客觀的規律。既有規律,又靈動,這就是藝術。
而形而上的哲學與東方道學,是在直覺的感悟中尋找天地萬物的規律與靈性。
哲學、道學、科學、藝術並不對立,而完全是統一的,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事情的不同表現形式:
杨希雪视觉艺术理论的创新贡献符合科学精神的以下主要特征:
不可被证伪的是哲学,
不准被证伪的是神学,
可以被证伪的是科学。
杨希雪视觉艺术理论的创新贡献符合科学精神的以下主要特征:
不可被证伪的是哲学,
可以被证伪的是科学。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
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
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三、楊希雪变象艺术的创新观念和批判精神:
我1991年, 在深圳博物館深圳藝術沙龍與香港新聞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香港當代藝術報》時, 開始接觸楊希雪視覺藝術並為楊先生寫稿,從那時起就始終認為:楊希雪多元視覺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本質是對大自然審美領域的新探索。隨著20多年的交往,更加不斷瞭解楊希雪藝術的多元化體現在對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經典與流派等諸多方面嫁接、跨界、聚匯、交融。
楊希雪繪畫探索來自於他的藝術理論創新和辛勤的創作實踐,繪畫觀念本身,這是楊希雪理論探索中最為艱難的一個部分,也是最為主要的探索。楊希雪開創性的提出“埀直透視”,“全方觀景”,“微觀山水”,“抽象具象統一”,“微觀宏觀統
杨希雪的视觉艺术作品以“独创、新颖、当代、多元”着称于国际艺术界。他的“多元性”体现在视觉艺术的这样具象、抽象、变象,并在油画、水彩、水墨、综合媒材的多种语境里自由发挥,交叉实践,互为吸收,兼收并蓄,从而实现了他的一次又一次跨越和禅变。
我今天所说的正是他视觉艺术理论的个人创作实践,我们可以从杨希雪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看到他在四个创新中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创建艺术新观念:
杨希雪绘画探索来自于他的艺术理论创新和辛勤的创作实践,绘画观念本身,这是杨希雪理论探索中最为艰难的一个部分,也是最为主要的探索。杨希雪开创性的提出“埀直透视”,“全方观景”,“微观山水”,“抽象具象统一”,“微观宏观统一”观念等等,在中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有许多命题是富有启发性的、富有哲理性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他艺术理论的永久实践。
杨希雪先生独创的“全方位观景”视觉艺术作品,来源于他的“全方位观景理论体系”。成就了他的功名:荣获国际金奖、世界水彩画长卷“吉尼斯世界纪录”、英国女皇“MBE大英帝国勋章”、“中华情世界纪录”书法长卷特别奖等殊荣。
杨希雪出版了英文版《抽象艺术变革》(英国1998),中文版《中国山水艺术论文集》(中国1992)。(杨希雪诗文选),( 中国2019).其己公开出版的主要论文是:《杨希雪的中国山水画观念及其发展动向》、《对传统的笔墨功夫观念和艺术语言的我见》、《论现代意识的社会基础及如何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论理性艺术与大众心理状态对发展现代艺术的的影响》、《再论抽象与具象统一》、《写真变形抽象的探索》、《对诗、书、画的结合与书画分家的我见》、《论六法的局限性》。同时,还出版了《杨希雪诗词集》、《杨希雪山水画册》、《杨希雪诗画集》《杨希雪艺术论文集》。杨先生不仅致力于艺术创作,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这不仅使他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还成就了他又是一位具独持的、开创性的艺术理论家。
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进革新,寻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点,从而探索出自己的艺术语言与形式。杨希雪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实践广博,理论精辟,艺术才能宽广的著名画家。他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均有很高的造诣,先后有数十个英国艺术团体邀请他作画与讲座,也曾多次应邀回国展览和讲学,在公众面前和电视机前表演,他那快速得神奇的技艺使人耳目一新。杨先生的中国山水画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开创艺术新路,形成了自己“抽象与具象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统一,间接思维观念代替直观形象表现”的新艺术观。在立意上以“诗为灵魂、画为体”,充分拓展作品的内涵,在创作手法上通过“点、线、面¬色多元化的观念”及采用“纸团印染”为主的“综合技法”,突破了传统、创造了史页,集东西方艺术于一体,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嬗变,充分展示了鲜明的当代意识和个性色彩。
杨希雪的“变象视觉艺术”亦在他的诗中作出了生动的描述:
“天外有天楼外楼,目穹千里解千愁!莺莺天地茶壸样,杯里风波也可忧!宏观天地存方寸,微小乾坤赏五洲,打开笼子游天地,尽是新图不易求”!
楊老另诗又曰:“小小方寸地,乾坤尽在中;自然多变幻,艺术在追踪;宏微观宇宙,花样万千宗;具象亦抽象,两极本互通;时空皆纽带,变象不相同;视象新领域”。
“变象视觉艺术”这个全新的说法,既新奇又遭人置疑,预示着一个全新画种的诞生。从字面上理解,相对于视觉艺术的“具象”,“抽象”,而创造出“变象”。仅从字面上“望文生义”而可以明白。
杨希雪把自然规律贯穿在他的“变象视觉艺术”创作实践中,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其真正含义,那就是任何事物相对地升高了,必然鞰含着能量,位置越高,位能越大,势能也越大。而这种能量又在等待着机会向周边扩展霸占的,一直到达双方力量相对平衡为止。正如杨希雪先生曾在2013年春与我交流对话所说:“历史上那些大国对外扩张历史,现代社会的市场分额及拼购行为都是弱肉强食的现象。战争暴力是属于硬霸,市场行为 与资源收购,文化影响都是软霸,往往没有硬霸也会有软霸。个人不自强,公司不自强,国家不自强,很难逃过被淘汰、被侵夺的恶运。懂得自强不息,往往能反败为胜,反弱为强”。杨希雪还戏言这个对自然规律的领悟是艺术实践的结果,是他艺术实践的”意外收获”。
三、创建“纸团印染”新画法:
杨希雪先生的“纸团印染”新画法,能达至“点、线、面,色多元化的效果,突破了传统、破除程序复制,创造了自我,集东西方艺术于一体,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嬗变,充分展示了鲜明的当代意识和个性色彩。
图20:楊希雪紙團染印作品,四尺大宣,水墨與綜合媒材。全是紙團染印綜合技法,即系宣紙、水墨,水彩,油彩等綜合媒材的紙團染印作品。
1969年杨希雪带上中国宣纸和笔墨,远渡重洋,闯入英国艺坛,苦苦探索东方与西文传统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契合点,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在水彩画的故乡开始了他在中西方绘画探索和研究。40多年来他不倦进行着中英文化交流和研究,他潜心于艺术创新的创造和探求,他时刻不忘中国艺术的推陈出新和开拓发展。
杨希雪先生对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的点、线、面、色的多元性,对作画工具的多样性,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作画方法,杨希雪创建的“纸团印染”为中国画传统创新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觉表达。他创建的纸团染印综合技珐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多样性”手法,既充分表现了多元性的要求,又能体现出一种无程序化、少局限性、突破传统既定模式的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多内容的多元艺术格局。
杨希雪提出发展艺术采取多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多媒材、多手段和跨画种的开放性心态,使创作者自已处于思维上的自由、布局上的自由、造形上的自由、赋色上的自由,从传统中国绘画程序化的框条束缚中,从西洋画的造型着色的”特定光源、特定焦点和特定视平线的规范中解放出来。
美国波士顿亚洲艺术友谊协会主席史蒂芬.加士健在1999年3月2日对杨希雪评价中说:“它提供了一个新鲜的透视法,只有在二十世纪我们才可获得从上向下看山水的机会”。并进一步讲到:“皱纸技法对山水微小的几何图像及山水的鳞片有很好的表现效果。这些永恒的鳞片使你意会到这种画是可以分割成若干小画,而仍然不失去它的美丽。这就是我所强调的几何鳞片是非常重要的。大概自从上苍开天地以来,造就了那么多迷人的山水材料包括各种石头和其他自然而奇特的形象”。“我由收藏(西方)现代艺术而转向中国艺术的收藏。在这些日子里,当我看到大量的中国现代艺术时候,它普遍地看耒都在某种程度上仿效—炒西方艺术的冷饭。而你的作品,相比之下,是彻底的原创。这是非常不寻常和显著的成就”。
从技法层面上,不仅只是引起了许多艺术同行极大兴趣的是他的“纸团印染”画方法,同时也是其艺术理论实践的突破:正如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所说:杨先生在技法层面上“对于研究传统表现媒介的创新运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杨先生在艺术观念上的探索与他在实践上的创造密切结合,他的作品展览本身正是对其艺术理论的阐发、宣传和研究的实验室。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艺风正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在名利之风侵淫艺术市场中的时势下,杨先。
四、创建“全方位观景”理论体系:
杨希雪“全方位观景”理论体系,是其“垂直透视”,“全方位观念”和“微观山水”理论组成的理论体系:
杨希雪曾作诗一首来诠释自己的观点:“高空看山不似山,高空看水曲弯弯,红绿黄蓝鳞片片,白云乌影迹斑斑”。
他指出:实际上垂直透视之下,不论其属于宏观的大地,还是属于微观的局部自然景物的放大,都与我们的习惯、与我们的固有画论是不一致的。---只要你在品评这样的一张作品的时候,不停留在固有的理论观念及框框的水平上,就能把人的美学趣味扩展到更高更深的层次。
杨希雪的“垂直透视”理论的延伸,而发展成为他的“全方位观念”绘画理论体系,以杨希雪独创“纸团染印”的山水画,就是“微观山水”系列作品,是他“全方位观念”的再深入,使画面具有了可分割性,各个局部可以任意切割、组合、扩大或缩小,但画面仍有生命。这亦是”变象视觉艺术”的理论基础,只要是埀直透视之下的景象都是可变的。因此,他说:“从局部看来是抽象艺术,而实际上也是具象艺术;看来是宏观山水,实际上也是微观山水,从而达到了抽象山水与具象山水的内质统一”。
正如时任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龙安妮博士在1998年11月21日杨希雪先生的世界长卷《文化五千》首次展览会上除了高度评论杨希雪《文化五千》吉尼斯长卷的重要意义外,尤其在杨希雪世界纪录长卷《文化五千》首展英国格林士比市开幕式上龙安妮博士再次强调了杨希雪先生“全方位观景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杨希雪这个成功的世界长卷,在理论上跟他过去发展出来的抽象山水是同样的、一脉相承的,尽管从图像的外表上看有多么大的差异。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垂直透视,全方观景,可分可割都能成为独立的画作,十分重要”。
杨老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