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影片往往更受青睐。不久前,由英国导演汤姆·霍珀执导的影片《悲惨世界》荣获第八十五届奥斯卡三项大奖,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他的传世佳作《悲惨世界》。
雨果是法国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用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话来说,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惟一的一位”。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代表作,1862年分别由巴黎书商帕涅尔和比利时出版商拉克鲁瓦出版。作品主人公冉阿让由于偷了一片面包而在牢里被关了19年,出狱后在宽大为怀的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改过自新,改名为马德兰。他致富后乐善好施,当了市长,并且拯救了沦为妓女的女工芳汀。这时警方断定一个小偷就是冉阿让。为了不连累别人,马德兰挺身而出,在承认真实身份后被捕,芳汀因此惊吓而死。后来冉阿让利用抢救一个海员的机会假装坠海死去,在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他终于把芳汀的私生女柯塞特抚养成人。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穷人苦难的真实描绘,对社会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宣扬了仁慈博爱可以杜绝罪恶和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是雨果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历时30余年构思和创作的巨著,其中有些故事可以独立成篇,也有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共和党人起义等历史场景,它们都是为宣扬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艺术观念服务的。
1841年1月9日,正值严寒的冬季,雨果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刚刚两天,在街上看到一个无赖把一大团雪塞进一个衣着单薄的姑娘的背心里,争吵之下,警察反而把姑娘抓了起来。见此情景,雨果不顾自己有受到牵连、给敌人提供话柄的危险,毅然挺身而出,作证签字,使这个素不相识的姑娘获得了自由。姑娘感动得一再说这位先生多么善良,因为雨果和她素不相识。他当然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后来把她的形象作为《悲惨世界》中女工芳汀的原型,为千千万万受苦的人主持了正义。
为了描写滑铁卢战场,雨果4次前去考察。1861年6月30日,在面向滑铁卢战场的圣约翰山的小旅馆里,他完成了《悲惨世界》的写作,而这个月正是进行滑铁卢战役的月份,这一巧合使这部作品更具有纪念意义。
小说出版后在巴黎引起轰动,人们争相购买和阅读,工人们尤其显示出巨大的热情,在他们眼中,这是第一部专门描写穷人苦难且对他们给予深刻同情的杰作。1862年5月11日,雨果夫人阿黛尔在给雨果的信中这样描绘道:“工人们每人凑20苏(约一法郎),口袋里有了12个法郎的时候,就抽签去买《悲惨世界》,抽中的人等大家都读完之后就拥有这本书……它在所有的阶层里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动。书在所有人的手里传阅,其中的人物已经成为被人们在谈话中随时引用的典型。这些人物的形象展示在所有版画商的橱窗里。《悲惨世界》的巨大广告牌竖立在街道的各个角落。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和名字是使巴黎为之激奋和动荡的火箭。”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说过,“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慈善的书,也就是说,是为了引起、激起慈善精神而写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发问的书,提出了复杂的社会问题……至于书的形式,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诗……”雨果抱着济世救民的崇高理想,以诗人的目光去观察世界,充满了向非正义宣战的浪漫主义激情。他以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在《悲惨世界》里生动地描绘了冉阿让等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宣扬了靠仁慈博爱来杜绝罪恶、使人类得到拯救的人道主义精神,因而使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悲惨世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堪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它的巨大影响,使雨果的名字几乎成了人道主义的同义词。正如雨果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
100多年过去了,雨果当年笔下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当今世界,千千万万的人还在为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等最基本的人权而斗争,雨果毕生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仍然有着进步的现实意义,依然值得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