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名宅 收藏
2016-05-14 12:07|中国文化联盟网 |

  弹指一挥间,十年如梦过。

  我十年前因热爱书法从云南只身闯到北京求学期间,怀着对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崇敬找到齐白石的故居,而当时紧锁的大门左侧贴着“谢绝参观”四个陈旧的毛笔字迹。我抚摸着砖墙以及大门徘徊着默视良久,为什么齐白石的故居不开放呢?离开时,失落的心情夹杂在不舍与无奈之间,这个迷在我心中一直没有解开。

  后来也有很多日子是在北京的,我曾见缝插针去过好几次也没进得去。十多年来,齐白石故居的大门,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把我那种迫切参观的心情紧紧地关在了门外……没办法,只能零星地翻翻有关齐白石的书藉聊以自慰了。

  三年前,我有幸认识齐白石后人齐继先老师。齐老师便是如今故居的主人,平日我们言谈间偶有提及故居之事,主人未请,或有不便,于是参观故居未遂。

  三天前,我幸运地参观了齐白石的故居,并亲耳聆听了齐继先老师的讲解。这次托的还是张永祥老师的福,他和齐是故友。几天前,为了让他上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女儿张熠和张曦加强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特意和齐老师约好专门为两个小妹妹开放齐白石故居半天的时间。我那天簇着去齐老师多少有些难为情,因为大家是朋友最终还是无奈地让我们进屋,我也算是借两个妹妹的光了。

  大门口南侧的砖墙上,镶嵌着一块在铜牌上刻着用中、英文写的齐白石的生平简介,在一块大理石上刻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齐白石故居》,大门北侧,有两棵大槐树伸展着枝干似乎在欢迎客人。我们来不及多看就直接往里走了。大红木门上“谢绝参观”四个黑字墨迹陈旧,不知是何年何月写的。进院子,给人一种古老、深沉而又肃穆,令人敬仰的感觉:在寒冬枯萎了的一些花草时今还未睡醒,唯有庭院中的一棵双手搂不过来的底部有了窟窿的大树坚强的支撑着树杆萌发出了嫩嫩的绿芽,有两枝大树杆懒洋洋地趴在屋顶上面,似乎在诉说着齐白石的风雨沧桑,院子周围井条有序地摆满了齐白石当年用过的一些日用家当:裂纹的鱼缸、装满陈土的花盆、掉了腿的凳子、柳编簸箕秃扫帚,一摞摞的砖头瓦片,尽管土里土气,“但散发着迷人的墨香”。最亮眼的是南院一个墙角下有几株枝繁叶茂的牡丹,已长出一片片翠绿、鲜活的叶子。齐老师说,这些年来,这几株牡丹花开花落、长盛不衰。这是不是齐白石艺术的化身啊?我在想。

  齐白石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想当年他就用一支画笔在自己构建的这座四合院里开创了齐派国画艺术的先河,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界所做出的贡献是可圈可点的。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文物单位一直没有更好的修辑和对外开放?曾听说:齐白石故居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破坏,原来的五个院子现在仅存三个,月亮门、铁栅栏、四面围墙都不复存在,可以说被糟蹋得很严重。改革开放以后,几届政府都研究过修复问题,但由于齐白石故居处于北京黄金段上,在规划城建中正是拆迁之地,这样尽管中央拨了修建款,但是复还是拆,一时难以定音,这个问题就搁置起来。从目前看,在城建中其周围道路楼房也定局,唯独在大楼群立中留下了这座平房,看来修复是大势所趋。

  齐老师招呼我们进他的个人画室。他说这里外两间是白石老人在世时的厨房。刚进屋,大包小包、大袋小袋、大箱子小箱子、地上、桌子上、椅子上、堆的、摞的叫人难以下脚,真不知道这里边装的是什么玩艺。再进入画室,齐老师挂满了四壁的作品倒让我顿觉眼前一亮,寿桃、虾、蟹、土罐、菊花等作品,好像给空气沉闷的小屋增添了几分生气。我油然而生地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这何陋之有呢?

  我们来是要向齐白石学习的,于是齐老师给我们每人倒了杯可乐便正儿八经地打开了话匣子。齐继先老师说:齐白石老人给我们乃至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产,那便是在为学道路上的“锲而不舍”之精神。

  在这间简陋的画室里,齐继先老师娓娓向我们讲述着齐白石生前的一些小故事。生活上,齐白石小小年纪时便能做很多事,挑水、放牛、砍柴等是家常便饭,由于家庭负担过重,所以齐白石十二岁便辍学了,但他经常自学读书到深夜。后来,齐白石一边干活,一边读书,一边自学画画。他爱劳动,更爱劳动人民。他当过木匠,木匠这个一般人视为下等的职业他却是很喜欢的,所以他专为自己刻了“鲁班之子”、“木人”、“大匠之门”等印章钤盖在自己的画上。

  齐白石画画的基础是源于生活的,而他的画画的效果是高于生活的。对齐白石而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他常常蹲在花草边,仔细观察花蕊、花瓣的形状;常常观察树的叶、枝、干的长势。据说齐白石因一次在池塘边洗脚,不小心被一只草虾把他的脚趾钳出了血,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通过对草虾的认真观察,他画出了第一只虾,并且第一次就画得栩栩如生。以后便在玻璃盆里养了不少虾,在观赏、研究、临摹虾的动态形态中,终于画出了独特风格的关于“虾”的作品。

  齐白石三十岁出头时,一次求人刻印,篆刻者瞧不起他借故拖延时间迟迟不刻,齐白石愤然决心自己学刻印,当夜用修脚刀刻了一方印。他参用了当木匠的一些技巧、手法锻炼篆刻,终在篆刻方面有了高深的令人瞩目的造诣。

  齐白石一生默默耕耘,究竟他一生画了多少幅画,恐怕谁也说不清。齐继先老师说,白石老人仅仅从80岁开始,他每天坚持创作不少于自己认可的四幅作品,一旦画的不如意便扔掉。一般社会上的应酬他都婉言谢绝。数量上不少、质量上把关是老人的定律。只有在白石老人母亲去世的那几天,他为母亲写了祭文,悲痛三天不曾画画。后来也加班加点补上了这个缺儿。

  谈到齐白石为人处世以及成功之道时,齐继先老师说,锲而不舍的刻苦是主要方面,从客观上有两位友人的帮助起了很大作用。故事讲的是齐白石青年时期曾为当地一官员画了一幅祝寿的大寿桃,被这位官人看中,付高金聘请齐白石教其夫人学画。后来这位官人帮济他到北京从艺,从此他扎根北京卖画为生。开始,齐白石在北京卖画,价格比一般人便宜不少也少有人来问津。后来是因为有着师友关系的陈师曾劝他改革画风,画出自己的东西。还亲自带着齐白石的画到日本举行画展,一举轰动中外,作品被一抢而空。齐白石和陈师曾两人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后来齐白石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赞陈师曾。

  谈到齐白石的人品,齐继先老师侃侃而来,用了两个成语来形容:刚直不阿,不屈不挠。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宣铁吾过生日,迫邀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又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后来又讲到田家英和江青去拜访齐白石……

  讲完以后,齐继先老师反复强调了几个字,为学成功之关键是“锲而不舍”。随即领着我们把整个院子转了几通,每间屋子当年大概都是谁住,哪些东西是后来修辑过的,院子里哪些是原有的。庭院中的耳房门头上挂了一块木刻的“砚田”横扁,署款印章是齐白石后人画房。至于有哪些人曾在这里学习、创作过,我没多问。我边听边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当齐老师提及相关部门多年前就堪察并诺言划拨经费维护修辑故居之事,至今未果,谈到这里齐老师表现出了期待的神情。

  离开故居时,我们在朱红的大木门前分别与齐老师合影留念。他进屋了,我伫立在故居门前许久。第一次访故居至今已是十年过去了,时光冲走了往日故居周围的土墙与平房,建起了堂皇高楼大厦与宽敞的公路,四周是那么的繁华。唯有这座老屋,傲然不动,多年不曾换颜,它与一片饶有生气的竹林相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渴望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一重点文物的保护、修辑、管理予以重视,让这些可贵的文化遗产完好的保存下来,以告慰先人,教育后人。我深信不久的一天,历史将会见证伟人的力量!寂寞的故居会迸射出灿烂的光辉。

  王其林于北京

  2009年3月31日夜

  注:作者现为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学术报副主编、红军长征扎西碑林发起人兼策划实施者。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