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香山帮”:传承的危机和转机 收藏
2019-08-12 14:27|未知 |

  叶圣陶先生曾评价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在“一丘一壑自风流”的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山,无园不水”。皇家苑虽备受推崇,但私家园林也是片石芍水俱有情。苏州园林这座集中国古典园林造诣精华的私家花园,无论是从布局擘划,还是从建筑营构来看,都诚然是中国园林建设的典范。 与吴地文化一同成长的,除了流芳千古、令人称奇的苏州园林,还有一帮巧夺天工的园林建筑者——香山帮匠人。在吴地文化滋生蔓延的二千五百年里,他们的血液深深融入吴地的每一寸土壤。 灿烂的古吴文明,为这一地区的匠人们提供了施展技艺的舞台。从栋梁之美到意境之妙,从雕镂刻画到布局擘划,从亭台楼阁到厅堂屋舍,每一方设计与建造都透着点精妙的味道。人游园中,经意或不经意间,一个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工匠大师便划破时空,扑面而来。他或许在堆砌着一砖一瓦,或许在取景画框,雕刻着漏窗纹样,他们从历史中向我们走来,又早已成为超越时代的存在。 艺术与技术注定是需要互相碰撞,互相激发的。吴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太湖沿岸又多产岩石,丛林间枝叶茂密,阳澄湖畔的细泥适宜烧制优质砖瓦,大自然的环境为苏州园林的建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建筑材料,为“香山帮”走向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 吴地山水孕育了“香山帮”,其工匠最为擅长建屋造楼、塑景构园、叠石理水,鼎盛时期,“香山帮”工匠多达五千人。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香山帮”只剩下老一辈的本土工匠仍在从事园林古建营造修缮,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加上传统匠人收入偏低,传统技艺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困难局面,非遗瑰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 造技艺”面临着失传危机。

  走近“香山帮”

  苏州的机遇始于春秋战国末期。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迁都姑苏,城市逐渐繁盛起来了。不过,真正将苏州建成与各大国都相仿、具有相当规模的是吴王阖闾。当他率兵伐楚见识了楚国的绚丽文化后,归来姑苏,便在姑苏山建立姑苏台,台下辟百花洲、长洲苑,还开了通向吴都胥门的九曲路,又在石城山造了乐宫,颇有一番“开新区”的架势。但令人惋惜的是,这大部分宫苑,都在越国灭吴时,化为一片焦土。 转机出现在隋唐时代。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这一条水上交通大动脉,打通了南北两地的运输瓶颈。这对沿经的鱼米之乡——苏州城的发展十分有利,于是村落渐多、人烟渐密,文人雅客纷纷来此,寄情山水。唐代诗人杜荀鹤有《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等到了宋朝之后,苏州的发展就更为兴旺。明中叶以来,吴地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式手工艺、苏州园林都呈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为例,始建于北宋,自康熙三十四年(1659)宋荦重修以来,“略似公共性园林,官绅燕宴,文人雅集,胥皆与此,宜乎其设计处理,别具一格”。 彼时,苏州城内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凡诸亭、栏、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的拙政园;傍水构筑,旁池筑台,各式亭子,别用风趣;“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的沧浪亭;苍树盈郁、修竹飘逸,尽显苍然林野之气,“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的狮子林;“石幢一尺桃花雨, 便有红鱼跳绿萍”的怡园,园内花窗百态,将寻常景色映衬得旖旎多姿。苏州园林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 苏州园林的盛名催化了“香山帮”工匠的产生,在经过近一千五百年的自我琢磨与不断实践后,自明代开始,“香山帮”开始声名远扬,成为以吴中香山为中心,包括周边花墩、外塘、水桥、郁舍、舟山等诸多自然村能工巧匠的行业性集群性团队。 明代匠人蒯祥,是“香山帮”的鼻祖,建紫禁城、天安门,修皇宫,一件件丰功伟绩让他被誉为“蒯鲁班”,先后受到明朝四位皇帝的重用。近代香山帮姚成祖编撰的《营造法原》被誉为“南方中国建筑的唯一宝典”。“苏派建筑宝典”改变了工匠技艺依赖手教口授的传统。

  

 

  上图:1955年园林修建队 维修西园假山 在几个世纪的传承中,香山帮还涌现了许多几代人薪火相传的匠人世家;出生于木作世家的陆耀祖,从小得到父亲陆文安亲授,长期一起工作,在传统建筑的大木作、小木装修方面系统地得到继承,现为苏州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园林集团)“木作首”;而出生于匠人世家的薛林根,父亲是现代香山帮名正言顺的传承人薛福鑫,倾注一生于对古典园林的保护,薛林根继承父亲衣钵,将古建修复传承至今,代表作品有苏州沧浪亭、怡园藕香榭、西园湖心亭、西园大雄宝殿修复等,现为苏州园林集团“水作首”。 香山帮匠人,不但技艺高超,而且工种齐全,分工细密。例如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檩、铺椽、做斗拱、飞檐、戗角等。小木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等建筑装修。小木中有专门从事雕花工艺的(清以后木工中产生了专门的雕花匠)。 木雕的工艺流程有: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除了分工细密外,香山帮工具也是很先进的,例如木匠用的凿子分手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五种,而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凿子。 “香山帮”的营造技艺,有独到的讲究,其建筑特点通常是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细、布局机巧。从虎丘“断梁殿”的建造就可以看出,建筑技术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数百年前就能建造如此精妙机巧的无梁殿,足以看出香山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艺。

  大师们的江湖传说

  “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源于数千年来多元文化碰撞激荡,经过趋同、变迁、裂解及再生等过程,最终形成了将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融为一体的香山帮建筑风格,成为众多建筑流派中的杰出代表。以苏式建筑为代表的香山帮,被奉为中国古老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迄今为人所津津乐道。 “香山帮”能够保持历久弥新的关键就是,其匠人不仅能适应不同年代高难度建筑工艺的需求,还能将历代工匠的技术传承与创新代代相传,并且发扬光大。香山帮营造技艺最早发自民间,而后走向宫廷,最后又走回民间。从平民走向精巧,又从精巧复归民间,香山帮的传承发展也是整个中国传统营造技艺发展史的生动写照。 作为吴文化的产物,香山帮历史上曾涌现过不少大师,如蒯祥和姚承祖、塑圣杨惠之等。但受到“重道轻器”思想的影响,坊间对于匠人的描述却是少之又少,即使像蒯祥这样的建筑名匠,历史上对他的描述也不过只有寥寥数笔。更何况更多灿若星辰的民间匠人,能真正留下名字的少之又少。几百年里,人们口口相传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成为江湖的传说,但他们的确都是香山帮工艺的传承者。 香山帮中的顶尖匠人,某种程度上,不只是一个会挥舞刀斧的手工作者,还得是懂得天文地理人文美学的博学之士。现代人们传统观念中,把他们等同于那些卖浆引流者那样的社会阶层。但恰恰相反,在香山帮匠人生长的那个时代,他们却有着特殊的受人尊崇的社会地位,非一般人能胜任。 “从前的匠人学问很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陆耀祖是地道的香山人,高祖父即为木作,在嘉兴开有作坊。陆耀祖的太公是一名文化人,曾经读过十年私塾,准备试举,本来可以考取功名,后因时至晚清没考成,于是太公选择了木匠为业,并且在这个行业耕耘毕生。陆耀祖的太公曾参与过民国时期狮子林的修建,完工的时候正73岁。“当时我父亲13岁,还跟着他做学徒。” 陆耀祖的父亲陆文安,十三岁就跟随叔叔学艺,在参加东山雕花楼的营建中被称为“小辈英雄”。陆耀祖从小得到父亲的亲授,并长期在一起工作,在传统建筑的大木作、小木装修方面系统地得到传承。陆氏家族中有多人都是香山帮匠人,参与过东山雕花楼和席家花园等多个苏州园林项目的建造。 “香山帮”工匠对于收徒承衣钵之事很重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香山帮”工匠的传承体系有以下两种形式:家族之间的世袭罔替和担保入行的师徒传承。 家族传承,指后继者为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香山帮”大多选择“子承父业”的家族传承模式。香山帮匠人薛老薛福鑫出生于良好的匠人世家,哥哥薛鸿兴的技术传承自舅舅朱祥庆,朱祥庆学艺于表舅姚承祖。少年薛福鑫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双手各自同时画龙,而且两条龙都一笔画完。 薛林根15岁那年辍学,跟着大伯薛鸿兴和父亲薛福鑫学习古建技艺。父亲告诉薛林根,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最好。秉承着这一观念,薛林根在古建方面斩获多种奖项。薛林根的儿子薛东,毕业于同济大学,如今从事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工作。家族的世袭罔替中,不仅有父子的传承,还有舅甥的延续。陆耀祖师从父亲陆文安,现又将技艺传给外甥。 担保入行的师徒传承。“香山帮”流传至今,和其他手工艺行业一样,有着拜师学艺的习俗,按照三年出师的规矩,学徒的年龄不宜太大,而且正规的拜师仪式中,必须邀请到一位中保人,为师徒之间搭建关系桥。除了介绍双方认识之外,中保人还需要承担担保责任。一旦师徒关系正式确立,中保人对学徒学艺期间的行为要负责任,包括造成经济损失的赔偿。所以中保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人担当。

  “这项技艺被慢慢边缘化了”

  香山帮依靠独门秘技立于江湖,糊口四方,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香山帮营造技艺和文化传承就是通过工匠父带子、舅带甥、亲带亲、邻带邻等方式代代相传。没有这样的传承,也就没有香山帮独特的建筑工艺。 这样的传承组合在不同年代和时期,有着不同发展趋向和结果。香山帮工匠营造兴衰历史亦如潮涨潮落,起起伏伏。 清光绪初年,香山帮工匠在苏州城乡成立了建筑业的作坊,兼做建材生意,那段时期,香山帮营造业务低迷,匠人农耕之余从事本业。至民国中期,苏州吴县东山、木渎、光福、相城等集镇,先后出现水木作坊和营造工厂。《吴县城乡建设志》统计,当时吴县城区和东山、木渎、浒墅关等几个集镇,香山帮工匠人数在两千人以上,占当时全县建筑工匠总数的60%,凡吴县境内的大型建筑,都有香山工匠参加施工,一度呈现出香山帮复兴的局面。 民国时期,吴县还有营造业同业公会,参加会员共有五百六十一家,其中乡镇二十四家,城区四百九十一家,东山是营造厂最集中的镇区,大小营造厂、水木作有二十处之多。根据工程量大小,各营造厂、水木作坊的雇佣人数在二十到二百人不等,香山帮一代宗匠姚承祖承建席家花园时,工人在一百人以上。但好景不长,到1940年代后期,社会经济衰退,营造厂与水木作已是只能雇用三五人,承建一些维修工程了。

  

 

  上图:新加坡毓秀园

  1950年代初,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组织民间的能工巧匠,陆续修复了留园、拙政园、虎丘、怡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园林。这一次修复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聚集人才也较多,可以说是对散落民间的香山帮工匠的一次大点检,也汇聚了后来苏州园林集团的主要老匠人,为香山帮建筑技艺的传承打下了基础。这一次大规模修复工程后,苏州建立了专业园林修建队。1979年,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苏州园林集团前身)承接了美国明轩的建筑工程。明轩建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局设计吸取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殿春小院的精华,建造精巧完美,是境外造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并成为我国园林出口的第一例,开创了“园林艺术”出口外贸的先河。此后,苏州园林集团陆续承担了50多个海外园林建设任务,香山帮工艺、苏州园林文化成为对外交往的中国名片和民族文化的世界品牌。

  

 

  上图:尼克松总统参观“明轩”

  香山帮重新焕发生机是在1980年代,苏州乡镇两级的乡镇建筑队纷纷成立,加上农村的单干个体户,单单吴县一地就有2万2000多建筑领域从业人员活跃在市场经济第一线。一批香山帮工匠勇于挑起传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梁,开公司找项目,南上北下。在中国的很多省份都会遇到苏州古建施工队、建筑公司。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重现活力,建筑产业兴起,香山帮匠人群体重回历史舞台。2006年5月,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也催生了对古建工艺的需求,对古建工匠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事实上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传统古建技艺就开始出现后继乏人的端倪,真正掌握香山帮营造技艺精髓的传人越来越少。现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仍保留得较为完整的仅存四家,陆家耀祖为其中的一家,香山帮营造技艺在苏州的国家级传承人也唯有陆耀祖和薛林根两人。 “这项技艺被慢慢边缘化了。”陆耀祖也并不讳言,“香山帮”面临人才断层的挑战,年轻一代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很少愿意去学习传统的建筑工艺,并以此为业。而全国各地各类打着香山帮工艺旗号的建筑公司、施工队频频出现,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香山帮营造工艺的形象。

  传承是一个终极目标

  “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亟待抢救性保护。”苏州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沈伟民有些忧心忡忡。他接触的国家级、省级大师大多已是高龄老人。而他眼里的这些大师身上的香山帮营造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采取措施对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加强保护,确保其传承体系的存在,不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香山帮工匠,已成为一个放在当代古典建筑人面前的重要问题。 “让人振奋的是,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工艺自信,2017年以来,中央和省市专门下发了一批针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以及非遗传承保护的文件,其中很多条款几乎就是为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保护量身定制的。”沈伟民介绍。 “推动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久的工程,非一时可为,也非一蹴可就,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苏州园林集团作为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一脉传承的主体,又身为国企,我们做好这项工作责无旁贷,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香山帮千人以上的队伍中,出现类似姚承祖、陆耀祖、薛林根这样的顶级大师,只能是极少数。能成为香山帮大师既取决于其文化水平、领悟能力和师承门派等各种因素,也看其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样都需要后天养成。 香山帮营造技艺师承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大师代际传承的体系设计,“做到从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的金字塔式传承体系,老中青人才梯度衔接,各个层次才能对接顺畅。”苏州园林集团制定了《香山人才培养计划》,2019年投入1000万元专门用于香山帮人才队伍的培养。 今年4月,在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见证下,苏州园林集团举行了陆耀祖、薛林根、钟锦德三位国家级大师和十位省市级名师的传统收徒仪式,首批28位学徒纳入门下,其中有近一半都是“90后”。“通过紧密的言传身教和产训结合,可以让徒弟们尽可能多地学到真本事。初定的五年目标是要培养十位国家级、二十位省级、三十位市级的香山营造技艺大师名师名匠。”沈伟民也坦言,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但对香山帮营造技艺来说,传承是一个终极目标,唯有传承,技艺才能发扬光大,唯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得以发展。而在传承和发展中,便能顺利地解决吴地传统工艺传承断层的困境,以人才为根本,推动苏州园林建造行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上图:拜师仪式现场 首批28名学徒拜师现场

  苏州市国资委副主任郁海明说,“香山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无疑将提升苏州园林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更能进一步传播香山帮和苏州园林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