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漳浦县决定在原址重建漳浦县武庙,以此为“关帝文化公园”。据悉,漳浦县武庙遗址是县级文物点。该项目于去年四月份动工重建设。日前,让市民一起走进关帝文化公园,了解它的“前世”与“今生”。
漳浦县关帝文化公园位于绥安镇城北路古榕树边,据所在社区老先生陈程钟介绍,这棵地标性的古榕树,已经在这里守护了400年之久,维系着许多老漳浦人的乡愁情结。在那棵榕树下面,就是关帝庙坡,这棵榕树是在万历年间,就是明代万历年间,朱天球(工部尚书)等三位贤士所种,这棵榕树至今约有400年的历史。
如今,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榕树,再次见证了重建关帝文化公园的辉煌时刻。走进关帝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照壁,上面雕刻着“忠义千秋”四个大字,体现了中国“武圣”关云长的英雄气节。绕过照壁,是巍峨挺立的关帝庙牌坊。穿过牌坊,气派非凡的武圣殿呈现眼前,武圣殿是关帝文化公园的主殿,也就是关帝文化馆。整体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关帝文化公园工程师陈荣雄介绍,主殿、配殿、厢房、半月池、牌坊、照壁,做法都是用仿明清的做法去做,(主殿)底下基础是混凝土结构,上部有石头的、木头的、砖,屋面是木头跟青瓦。
关帝文化公园做工精细,在工艺上十分考究。为了如实还原古建筑风格,施工方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关帝文化馆四周的墙壁上,精心贴上了130平方米的“万”字和“八达”。
陈荣雄说,主殿四周的墙壁,特意按照古建筑风格,采用手工方法,贴上了“万”字和“八达”。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万”字,匠人师傅一天只能贴上0.3到0.4平方米。为了如实还原古建筑的工艺,还专门请了两名技术精湛的师傅,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130平方米的“万”字和“八达”墙。
据清光绪版《漳浦县志》记载:“武庙,射圃暨北门外二处,现俱俢葺重新……”。该县城武庙始建于南宋,明隆庆至民国期间曾多次修缮,主体建筑为三开间二进布局,主祀“汉寿亭候”关羽,配祀周仓、关平等,是漳州市始建年代较早的武庙,具备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漳浦县城武庙于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仅存遗址和部分石结构。去年四月,关帝文化公园开工重建,主要建设关帝文化馆及其附属用房,以及配套道路、停车场、绿化、室外综合管网等。项目总投资2030万元,总占地面积8.4亩,总建筑面积813平方米。
绥安镇绥北社区老先生陈程钟说:根据历史记载,以前这里就有关帝庙,所以我们住在这附近一带都称这为关帝庙。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我们漳浦的宝地,称为“盖鼎金”。面前这条路,以前是通往京城的大路,从广东、云霄、诏安、东山过来的考生都会从这条路经过。我们这块宝地就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所以在宋朝末时就开始建造了这座关帝庙。
现在大家都看得到,非常宏伟、庄严的关帝文化公园已经建成了。这说明我们恢复重建古迹,宣扬关帝君文化,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的团结,都是一条心,这就是我们漳浦县人民的福祉。
漳浦县城关帝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于研究关帝文化,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