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创新开放与文化传承 收藏
2018-01-06 15:33|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

   水运宪

    最近有机会去邵阳走了一圈,感受颇为深刻。

    我过去很少去邵阳。在我肤浅的印象中,邵阳的方言很不好懂。以前我曾在新化山区生活过一段时间,闻听过梅山武功的各种厉害。据说邵阳便是梅山功夫的道中正脉,于是顿生敬畏,莫名其妙地以为那地方的人生性彪悍、争强好胜;肯作肯为、敢闯敢拼。

    我还知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邵阳出过十分了不得的人物。“睁眼看世界”的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民国的开国元勋、讨袁护国的传奇将军蔡锷,还有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都诞生于这块土地。可想而知,这个旧称宝庆的地区文化底蕴极其厚重,且源远流长。各种各样有关邵阳的零星片断在我心中奇妙交织,结构成种种的神秘,倒十分地令人神往。

    我这个人对方言颇感兴趣,从抵达邵阳的那一刻起,就特别留意当地友人的口音。然而很失望,我所接触到的男女老少,都是一色的普通话。虽然不是十分标准,却根本辨不出当地的方言特色,于是忍不住请教邵阳市文联主席,他一听便哈哈大笑。邵阳人志向远大、不甘封闭,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闯荡世界、开辟新天的传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本地的精英奔赴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打下了丰厚的基础,然后返回家乡,重新创建辉煌的业绩。随着一个崭新邵阳的兴起,一代又一代本地人在邵阳与世界各地穿流往返,他们的语言早就发生了改变。即便是在本地人之间,大家相互交流的口音也有了相当的变化。毕竟方言太有局限,难以表达现代化社会的新词汇。

    语言是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的。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一个地区的方言演化,特别能够映衬出当地经济、文化等等社会形态产生的巨大变化。比如深圳,从一座渔村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国内唯一没有自己方言的城市。进入邵阳而又很难听见地道的邵阳方言,便说明这座城市已经逐步融合于现代社会。这是我本次到达邵阳的第一体会,很令人兴奋。

    我的所见所闻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这一点。邵阳与外界飞速相连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武冈机场的成功开通。远远望去,机场的塔楼、设施、跑道全部建在一片高山台地之上,气势之宏伟,景象之壮观,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我内心里头分明感觉到了一种倔强。实在腾不出足够大一块平原了,哪怕就是把山挖平,也要让邵阳腾地而起、一飞冲天。

    经济开发区、体育新城、市区的五馆一中心,还有邵东工业园,都以自己蓬勃发展的全新面貌,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特别引起我浓烈兴趣的是一个名叫“邵东智能制造”的研究院,尤其是他们那支清一色高学历、低年龄段的科研团队。他们在那里进行着最先进的所谓“智能制造”,开发出各种类型的高端机器人,利用3D打印一类的科学技术,将传统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来了个彻底颠覆。

    晚上的参观考察,是去剧场观摩地方戏曲,舞台上的男女角色全部用邵阳方言表演,腔圆字正,口味地道,让我足足品尝了一顿当地的民间文化大餐。一般观赏地方戏曲,基本上都是具有传统特色的古装剧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那天很意外,我们观摩的竟然是一部现代戏曲《儿大女大》。还没开演的时候,我很难设想地方剧种能够把现代生活反映到什么程度。比如唱、做、念、打等等表演程式出自于传统,内容却属于当代,怎样才能够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整和统一?于是心里便有了一种期待。

    没料想大幕拉开,锣鼓家什一响,我的这些貌似内行的担心很快就消失了。非常平凡的百姓生活,极其简单的道德伦理,自始至终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剧场不很大,男女老少各类观众很早就坐得满满的。我时不时回头观察一眼,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们始终看得如醉如痴。这出自编自演的剧目于上世纪的1988年搬上舞台,至今已近30年,演出达到3000多场次。这个数字简直令人震惊。

    《儿大女大》这么一曲人伦教化的清风,时时刻刻萦绕于城乡,荡涤着千百万民众的心灵。道德文章在这里薪火相递,弦歌不绝,这便是一种扎扎实实的文化根基。

    没有文化的地域,最多只能变得十分富裕;唯有文化伴随着经济同步发展,这个地域才会变得无比富强。笃信传承,守“旧”如新。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