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上海新开一批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陪伴广大读者“书香跨年”。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即将于2018年1月6日开业的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计划每天营业至深夜两点。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衡山和集书店、博库书城宜山路店一楼漫书咖营业至晚上10点,未来上海还有数家书店筹划打造“深夜书房”乃至24小时书店,让书香时刻伴随着我们的城市。
实体书店的温情和光芒,点亮申城更多的街角。眼下,不少“专精特”、中小微实体书店以高颜值、高体验感、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业态,赢得市民青睐,为城市文化空间再添活力。2017年就有20多家中大体量书店全新亮相申城,其中,新华书店新开和改造升级了四家门店;言几又书店新增六家门店,两年内上海门店达九家;西西弗书店布局四家后,明年将再增四家;上海三联书店陆续开出六家个性化书店;大众书局、钟书阁将于明年1月分别新开书店;巨鹿路上的“作家书店”也即将揭开面纱……在种种政策利好和阅读市场驱动下,上海实体书店整体持续回暖,呈现出蓬勃之气。
在业内看来,从2012年上海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出台政策扶持实体书店,到国家全面推动扶持实体书店工作,对图书发行企业免征增值税;从《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到最近颁布的“上海文创50条”,上海正步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格局”的“快车道”,品牌实体书店建设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拒绝“千店一面”,提升读者服务的有效性
有学者观察到,新一轮业态升级中,沪上一批实体书店结合定位和身处街区精耕细作,遴选图书品种和入驻业态,拒绝“千店一面”。
昨天,记者提前探访了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上架新书。“开到凌晨两点,是书店团队基于市场规律和发展模式研究作出的综合判断。”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告诉记者,新店周边分布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读者有深夜读书逛店的消费习惯和阅读需求。他透露,如果客流量继续增加,书店有可能延长下班时间。“我们尽可能科学规划营业时间和经营模式,精准提升读者服务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24小时书店可能面临后继乏力的尴尬状况。”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主打时尚、大气的工业风,高低错落的书架附近,录音棚、朗读亭、茶空间、手作区等设施建设步入最后的冲刺,这些混搭味十足的元素诉说着大隐书局的变与不变:书店会根据所处街区特点因地制宜,比如新增的录音棚、朗读亭等空间,吸引了周边高校不少社团“秒杀”预订。业内人士认为,细数大隐书局一年半来的深耕之道,正是沪上实体书店发展的缩影。
“把商业做软”,让读者乐于走进有人情味的书店
在注重“顾客体验”的今天,书店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沪上实体书店也因无可替代的“体验感”强势回归,并随着读者需求变化不断升级换代,创造书、艺、茶、食、剧等复合文化业态,从简单的图书售卖场所蜕变为多重体验的标志性文化空间。比如,继福州路店、缤谷店后,百新书局最近新开第三家分店尚悦湾店。上海百新书局执行总经理张琴玲说,书店打破了以往按传统学科分类的书架陈列模式,开辟了更贴合日常情境的阅读分区,包括培养亲子关系的“童话镇”、手帐爱好者线下交流的“手帐区”等,由“文具百货店”升级为“文化新空间”,以复合式场景激活释放读者阅读、社交等需求,营造出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子。
“把文化做暖,把心灵做远,把商业做软”,在刘军看来,书店和读者之间,不只是简单的售书与买书联系,当下新型书店可以做得更有人情味,更有社会担当的自觉。书店也积极整合作家学者资源,向社区、企业“整体打包”并定期推广各项阅读沙龙。这些让人看到书店经营理念的转身:不但向内经营书店,也向外主动输出服务。更有刷屏的“快闪”概念书店思南书局,两个月的火热景象证明,市场对人文书店的需求巨大,主办方也有意将思南书局模式以其他的方式加以推广。
有学者谈到,上海实体书店明显回暖,除政策利好,更离不开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转型升级所激发出来的力量。实体书店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升经营能力,最终还要经得住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