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文化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不容小觑!”用文艺凝聚人心、激发脱贫志气,用文化旅游促进产业脱贫,湖南张家界用实践作出响亮回答。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更让张家界的文化扶贫,动力满满,信心十足。
一场戏唱衰一个观念
一个木头菩萨,胸系红色绸缎,上面印着“扶贫干部”。故作衣衫褴褛的村民老文和老王争着跪拜菩萨,保佑自家骗得扶贫物资。一场“装穷”的闹剧,两人丑态毕露。“骗国家的钱,讲出去了,让人家笑话!”说完这句话,老王未过门的儿媳,跑掉了。
张家界市永定区尹家溪镇马儿山村,小品《装穷》上演,台下观看的村民不时送出热烈的掌声、喝彩声。这是永定区“戏曲进万村”精准扶贫巡回演出第五十四场。
村民吴长松感慨地说,看了演出很受教育,“千扶贫,万扶贫,关键还是要先扶好自己”。他和妻子在村里的农庄打工,每个月能赚到5000多元,靠自己双手摘了贫困帽。
“巡回演出是永定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指导的文化扶贫项目,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永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学军说,诙谐嬉笑的表演,能让好政策、好观念入脑入心,扭转“等靠要”落后观念。
剧团负责人说,像《装穷》这样的节目,都是创作团队深入农村一线,将源于生活的素材加工而来。“我们虽然穷,但人穷志不短,我知道要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90后演员陈艳梅说,参演了50多场,每次在台上说出这句台词时,村民的掌声最热烈。
一个艺术团唱美一个村寨
过了一重重山,转过一道道弯。前方闪现两排笔直的红色水杉,路旁一泓小溪顺流而下,马头溪村到了。风雨桥上,82岁的老党员龚桂梅,唱着自己创作的十九大歌曲,迎接我们。
马头溪村,因绕村的马头溪得名。村里交通主干道两旁,上世纪90年代种下的12公里水杉,一到秋冬季节,红得美丽。同大多数乡村一样,马头溪村一度“空心化”,变得沉寂,最近几年水杉大道却火得不行。一打听,“导火索”竟是一个小小艺术团。
村支部书记郑明华回忆说,自己回到村里之后发现村民生活单一,村里可看的只有水杉大道。全体党员大会上,他提议成立艺术团,响应热烈。说干就干。取名“油菜花土家族民俗艺术团”;年轻时唱歌小有名气的龚桂梅,被请来当团长,村里的妇女们争着报名;土家族的蓑衣舞、高花灯、哭嫁等民俗,紧锣密鼓地排练了起来。
本真淳朴的土家族演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村子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是艺术团让人心齐了,让村民素质提升了,让马头溪更美了,村里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正向循环。”郑明华说,村里开起了10多家农家乐,一户农家乐可以带动20多户增收,村里的脱贫目标不远了。
村里的变化悄然发生——修建风雨桥,村民积极凑钱凑料;10.8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占些边角地,没人提出赔偿;村里土家族民居保护,没有人私下乱建……
一台剧唱活一方山水
张家界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张家界人更愿意说是一本封面美丽的书——因为到张家界,不仅仅看风景。
夜幕降临,轻风细雨,天空当幕,天门山作舞台。近1万平方米的剧场“漫天飞雪”,美轮美奂中,一个樵夫和白狐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徐徐展开。
这是张家界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观众坐得满当,怀抱溪流,沐浴山风,看得忘我。“每晚8时15分准时上演。”张家界天门狐仙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清文说,自2009年首演以来,平均上座率在60%以上。
演出脱贫效应明显:演出所在的双峡村这些年翻天覆地变了模样,约50名村民在剧中做群众演员,每年还给张家界市职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300余个。
“该剧最大的魅力在于倚靠独特的山水地貌,又融汇了桑植民歌、土家茅古斯舞蹈等文化元素。”该剧创作团队负责人说,一台山水实景剧,让来到张家界的中外游客,不仅记住了绝美山水,还对湘西风情、土家族文化等印象深刻。
以文化为核心,永定区做足旅游融合文章。永定区区委书记祝云武说,永定区利用“文化之链”串珠成线,推进全区全域旅游建设,目前已开发石堰坪土家吊脚楼文化体验游等23个乡村精品旅游线,“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我们以文化促旅游的信心更足了。”据统计,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已发展到489家,16个贫困村成为全省乡村旅游明星村,2.3万贫困群众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记者 侯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