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17新华网(23.170, -0.73, -3.05%)三亚思客年会”在海南召开。本届思客年会由新华网主办,新华网思客和新华网海南分公司承办,三亚市人民政府、恒大集团为支持合作单位。其中,“全域旅游”的国际化视野 ——“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三亚论坛由新华网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办。会议期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接受了新华网思客专访。
顾晓园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管理各个方面,立足于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体系建设。

12月16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高校应立足于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体系建设
思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被称为“外交家的摇篮”,为外交部、商务部输送了大量人才。在您看来,二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特点?目前,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语言类人才市场的需求?
顾晓园:二外于1964年建校,建校初期,时任副总理陈毅给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我们的建校初心是培养深刻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和外交人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践行了建校初期的承诺,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翻译人才和立足于中国外交领域、国际文化传播特别是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人才。同时,二外除了外语语言文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之外,还有以旅游特色学科为主的专业化旅游人才培养。
学校发展至今,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非常独特的人才培养之路。一方面,二外的本科教学能力非常强。50多年来,学校一直秉承着建校初期中央给我们的定位,强化一线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二外的学生通常具有很好的实操能力和应用能力,社会交往和协调能力也比较强。另一方面,二外在立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当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对外合作举措,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16+1合作”等,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同时,作为市属院校,我们也要围绕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因此,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国际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
思客:您多次提到跨文化交流,目前二外在这方面有哪些重要实践,未来又有哪些布局呢?
顾晓园:二外现在有8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如阿拉伯研究中心、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既立足于人才培养,也立足于跨文化科学研究,发挥智库作用。我们还有“一带一路”研究院、国家级文化贸易平台等,这些都是基于跨文化交流和从事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
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与国际140多所大学之间的学生互派、教师互访,实现了我们的跨文化人才培养目的。我们还通过和社会组织、企业、政府等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人才优势、治理优势,转化成社会资源和政府政策措施。
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和管理 在对外交流中实现传承
思客:加强在校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做好传统文化传播,您对高校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有何建议?
顾晓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培养的是立足于文化交流的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首先,我们要通过良好的教风、学风,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管理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教育的理念当中,无处不在地反映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无论是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社会实践课程,我们应自始至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利用课堂规范严谨的教学渠道加以传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通过不断地对外交流进行传承。我认为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重要目标。
第三,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教授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每个人都会书写大写的“人”字。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过程中,尤其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干事创业等精神根植其中,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感受和认知。
思客: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去海外留学,也有很多海外学生来中国留学。此前,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对此,您怎么看?要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中国高校还有哪些路要走?
顾晓园:二外一直都在开展留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特别是在汉语教学方面,我们成立了汉语学院,教育部也对我们学校的留学生教学基地进行了评估。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相关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一项重要指标,即留学生学历教育所占全校学历教育的比例要达到5%,而二外在校留学生占学历教育生的比例是14%,已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我认为中国高校要培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学生,并且要立足于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体系建设。这也是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个目标,我们希望到2022年,吸引更多留学生就读二外,使留学生占在校学历教育生的比例达到20%,增强二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语言类高校需在人工智能挑战中不断创新
思客:思客年会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人工智能,新技术大爆发时代,在您看来,语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顾晓园: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备受大家关注。我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20年、30年的时间。当然,我们在看到科技发展进程和趋势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它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一个高等院校,特别是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的学校来讲,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可能会更多,这种挑战来自于一种危机。现在,科大讯飞(61.920, 0.16, 0.26%)等语言翻译工具已经可以翻译20多个语种,而我们的学生也在学这些语种,如何使人的翻译不被人工智能翻译替代,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人工智能翻译,是对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挑战。但是,我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只是语言和词汇,但翻译的一项更重要的功能是跨文化交流,传播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思想,这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当然,如果机器具备更加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学习人类的精神和思想,这会对人带来更大的挑战,但是我相信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也促使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和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变。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是懂语言的人才,更是立足于跨文化交流的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这是我们一个新的定位和目标。因此,二外提出了“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理念,我们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必须有两门外语达到专业水平,外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赋予第三个外语。同时,外语专业的学生还要选择复合一个他感兴趣的非语言专业。也就是说,我们二外培养的人才,既是最懂外语的专业人才,也是专业最好同时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国家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又让我们的学生更具竞争力。
中国旅游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需注重质的提升
思客:二外被称为“旅游人的港湾”,是旅游管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您如何看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顾晓园:首先,中国旅游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中国旅游的发展早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旅游产业要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提升。无论是国家旅游政策的制定、旅游规划的完善,还是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提升,都应反映“质”。我们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我们的品质,打造国际先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第二,中国是文明古国,向来不缺丰厚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应该更加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旅游产品,给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旅游选择。尤其应注重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和人文地理的展现,提升旅游资源和旅游的品质。
第三,无论我们是作为客源输出国,还是输入国,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消费者自身的素质要不断提升,这是非常关键的。旅游从业者要更多地融入到国际旅游体系中,更多地掌握国际旅游话语权,不断提升旅游企业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增强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外在旅游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学校在旅游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等方面,会下大力量,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规划,参与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产业促进当中,发挥我们的作用。(编辑:郭元元;采访:郭元元)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