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小学生体验捏面人,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丰台区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为学生搭建各种体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来自方庄教育集群的学生正在向非遗大师学习
东铁营一小学生研习书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丰台实验学校体育节当日,学生们表演舞龙舞狮。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学校教育着手。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对国学经典感兴趣?如何让学生领悟民歌、戏曲的魅力?如何让非遗走入寻常校园?”……这些却是学校面临的现实挑战。丰台区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创新之路,同时,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入也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
国学、非遗、戏曲
多领域推传统文化进校园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12月14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胡舒婷老师正带着学生学习湖北利川民歌《龙船调》。借助中国民歌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领悟民歌的魅力。
这是丰台区“民歌进校园教学研讨及成果展示”活动的一个环节。从2017年3月开始,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依托丰台教委项目和课题研究,在丰台区推进“传统音乐文化——中国民歌进校园”教学研究,将中国传统音乐引入音乐学科课程,助力学校形成“民歌文化特色”。
丰台区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也与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趋势相契合: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到学生需具备传统文化素养,2017年传统文化内容正式纳入高考范围……
据悉,早在2008年,丰台就在全区小学阶段将国学经典诵读纳入了地方教材。此后,国学经典诵读又延续到中学阶段。
此外,丰台还结合地区优势,开发京剧等戏曲资源,从幼儿园到中学,形成戏剧“丰台样本”。在戏曲教育方面,以北京市赵登禹学校为例,学校从2004年就已开设京剧课程,2014年成为实施“高参小”项目学校,戏曲教育一直贯穿学校九年教育教学之中。据悉,目前丰台区已有50多所中小学开展戏曲教育,学生戏曲社团70余个。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将是“十三五”时期丰台区重点工作之一。据《丰台区“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丰台将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投入专项经费实施“戏曲进课堂”,扶持30所戏曲文化教育特色校、100个戏曲特色社团,打造戏曲类北京市金帆艺术团。建立丰台区戏曲教育发展中心,建设丰台区戏曲教育学校联盟,扩大戏曲教育“丰台样本”的影响力。
同时,北京绢人、面塑、毛猴、剪纸等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项目在丰台中小学也都有较好开展。如新发地小学的“剪纸教育”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学校已将剪纸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
课程、教师、资金
多渠道保障教育实效
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进而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显然离不开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等多方支持。
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具体落实,丰台区构建了区域课程体系,将国学经典诵读纳入课程,一至六年级利用地方课程的时间每周上1课时,并且开发了适应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学生特点的国学读本——《国学启蒙》,从2011年9月起在全区小学推广使用。
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一些学校也积极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如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学校编写了一至九年级国学校本教材——《百首古诗文》,并且将国学诵读与各学科教学融为一体;北京市第十八中附属实验小学为高年级学生编写了校本课程《论语十六讲》,为学生们讲解《论语》的现实意义。
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丰台区还建立了国学课堂研究机制、国学大讲堂及教师培训机制、国学知识竞赛及展示交流机制、先进学校评选机制、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项目支持机制,区教委先后拨款数百万元,支持各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在12月14日,“民歌进校园教学研讨及成果展示”活动上,丰台区教委副调研员陈景泉透露,丰台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专项工作方案正在编制,将在人才引进、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普及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交流等支持,并且将整合区内、高校、专业院校、学术研究会的资源,初步形成了“课堂为主、社团支撑、展演搭台”的推进体系,将丰台区打造成为传统文化特色区。
★民族音乐
构建了“四民”课程体系
代表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是丰台区“民歌工作坊”基地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校长刘晓华介绍说,在民大附中本校的支持下,学校构建了“四民”课程体系,即民族歌曲、民族韵律操、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学校坚持开展“班班唱民歌”“天天唱民歌”活动,在课内外深入开展民歌教育。“爱民歌、唱民歌”在该校已蔚然成风,并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
在“丝韵”中传承音乐文化
代表学校:丰台区丰台第七小学
“丝韵”葫芦丝校本课程是丰台七小“润心树人”课程体系之“大国学”传统文化课程中一门必修类校本课程。
2012年开始,丰台七小在二至五年级开设了葫芦丝校本课程,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学校自编了《“丝韵”葫芦丝校本教材》;开展了《葫芦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区级子课题的研究。“葫芦丝”校本课程被评为丰台区精品校本课程。此课程的开设也让孩子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让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国学经典诵读
建国学六馆、开发系列课程
代表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
国学诵读不仅仅在小学,中学也很重视。国学诵读不仅仅是一门课,学生通过《诗经》、《唐诗》等国学经典的吟诵,领悟到国学之美,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依托国学六馆(国学讲习馆、国学书画馆、国学茶道馆、国学围棋馆、国粹京剧民歌馆、国学射艺馆)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国学六馆不仅是校本课程上课的地方,还有收藏、开放、讲习等功能。
在剪纸中感悟国学
代表学校:丰台区新发地小学
剪纸一直是北京市丰台区新发地小学的特色教学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作为教学内容被引入美术课堂教学,2000年又被列为校本课程,现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也是北京市、丰台区的精品课程。从2009年开始,学校就将剪纸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开展“剪纸炫经典,潜心悟国学”的主题教育活动。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意境,熟悉国学经典故事;然后,学生整体设计国学经典中涉及的人物、景物等纹样,再用剪纸表达。在把诗句、故事变为剪纸的过程中,学生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切的感悟。
★非遗
学校首设绢塑非遗博物馆
代表学校:北京十二中
12月18日,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绢塑动画”STEAM艺术创客课程启动,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课程学习融合在一起。新课程的引入不但为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也用艺术为支点撬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多年来一直积极探索绢塑工艺的传承。2012年,学校建设了北京绢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体验基地。2015年在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扩大项目支持下,学校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绢人传承代表人滑树林合作,在校园内共同建设“北京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展出北京绢人、北京绢花、北京绒鸟三项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景泰蓝、宫灯制作、面人等二十余项其他非遗项目大师展品。
★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活动进课堂
代表学校:北京丰台二中、丰台区长安新城小学
空竹、舞龙、和球、跳绳、踢毽等传统民族体育在丰台的很多中小学都有学习和传承。2003年北京丰台二中将抖空竹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高中体育课堂,受到学生的喜爱。2004年丰台二中被北京市民委授予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基地,几年来学校相继将珍珠球、跳竹竿、绫球、蹴球、推铁环、板鞋竞速、跳绳引入体育课堂。
北京市丰台区长安新城小学从1997年9月就开始在全校普及和推广踢毽活动,至今已经20多年。学校把踢毽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在所有班级全面实施。2013年学校对踢毽活动进行梳理总结,编写了《踢毽子》校本课程,并在2014年11月评为丰台区精品校本课程。
■ 传统文化教育大事记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落实7个方面重点任务: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
●2016年10月,教育部公布2017年全国高考考纲,传统文化内容正式纳入高考范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高中部分教材正式出版。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在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中都提及传统文化的素养。在责任担当中,国家认同层面提到:“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丰台教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