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师傅马飞(左)指导合肥市马派皮影第五代传承人马默轩表演皮影戏。新华社发
在三江侗绣博物馆,侗绣技艺传承人覃奶时清(中)、杨甜(左)在向绣娘覃月凤传授侗绣技艺。新华社发
为邹伦伦(中)在她位于香港北角的古筝学院教室内向学生传授古筝演奏技艺。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只有树立重任在肩的使命意识,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才能真正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在站稳文化立场中增强文化凝聚力
在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多元文化碰撞激烈的今天,如何确立自信自强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文化立场的坚守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向心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彰显意识形态本色。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方向正确、道路明确,才能使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一致,向着共同的目标携手迈进。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鉴别、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力,努力使中华文化的主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
突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和民族习性。古往今来,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维系着家国天下的团结统一,维系着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因此,民族特色不可抛弃、文化传统不能丢掉。
扮好服务大众角色。中华文化传统中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到《离骚》《岳阳楼记》等作品,关怀的对象无不是穷苦百姓。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到“二为”方向提出,再到“深扎”活动开展,“人民至上”成为我们党文化建设不变的价值导向。服务大众,要胸怀“人民梦想”、立足“人民主体”、致力“人民生活”,用精品力作表达人民心愿、心情、心声;在文化育民上下功夫,以文载道、以文聚力、以文化人;在文化富民上下功夫,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便民上下功夫,真正把文化设施和活动送到百姓家门口。
2.在推动文化发展中解放文化生产力
中国要建成世界文化强国,必须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前提,立足新时代背景、围绕解决新矛盾、抓住新战略契机,通过改革发展和实践创新不断释放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从新时代的新语境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巨大的历史跃升,同时也赋予党的文化使命以新的时代内涵。当务之急,是扎实做好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势。
从新矛盾的新要求入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文化需求、精神享受、情感熏陶、艺术生活的丰富多样和品质提升成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但从现状来看,文化建设在总体上、结构上、质量上跟不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此,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进一步激发文化人才创造活力,夯实提升文化生产力的人才基础。
从新战略的新部署开始。党的十九大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围绕新部署、新任务,要掀起理论武装高潮,跟进做好党的文化思想、文化理论、文化政策解读阐释,推动党的文化创新成果深入人心;要唱响思想道德高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勇攀文艺创作高峰,大力推出讴歌新时代、讴歌党和人民的精品佳作;要出台文化改革创新制度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在坚持文化引领中激发文化驱动力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奋发进取的革命文化、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科学先进的文化为引领,让文化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以传统文化强根铸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争当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以之强根固本、凝神聚魂。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把浩瀚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最富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要盘活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文化作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法律法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紧密衔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族精神。
以革命文化提神振气。在革命文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下,我们党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不仅是革命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鼓舞斗志、提振士气的利器。实践中,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弘扬革命文化结合起来,注重从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中获取经验、汲取力量;要保护、开发、利用好革命资源,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接受熏陶;要在广大青少年的学习教育中增加红色内容,使红色基因成为优良品质的重要文化标识。
以先进文化改构换挡。近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升级、扩大就业创业、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4.在注重文化自塑中提升文化竞争力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未形成交相呼应之势,文化竞争力亟待提升。
展示中国形象。我们需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国形象;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切实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要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多渠道扩大文化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一个客观、全面、多彩的中国。
打造中国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精品走出国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9个国家57个城市的主流影院上映;《甄嬛传》等国产电视剧掀起海外收视热潮;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登上纽约林肯中心舞台,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场场爆满……由此可见,中华文化要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竞争优势,就要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民族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打造形成卓越的中国文化品牌。
贡献中国方案。中华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作为有担当的文化大国,我们应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把中华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和世界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钟顺虎,系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陕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