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成才:中国文化缺少对个人的包容 收藏
2017-01-02 12:13|新浪网 |

 

中央电视台导演、《创新之路》导演李成才中央电视台导演、《创新之路》导演李成才

  新浪财经讯 “首届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2017正和岛新年论坛”于2016年12月29-30日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中央电视台导演、《创新之路》导演李成才出席并发言。其表示中国文化里一直记的是集体的东西,不愿意记个体生命的东西,不愿意向西方科学那样用电用安培来纪念他,电压用伏特纪念,电磁感应用发达法拉第纪念,化学定律用摩尔纪念。

  “文化把每个人名字变成了一种永恒,到处提醒着我们这个社会是由哪一个个人来创造的,我们的文化里缺少这样一个东西。”李成才表示,希望我们的文化能有对个人生命的绽放、包容与理解。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成才:我揭晓的三位人物,第一位是年度担当——董明珠。在座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也都看了这一年当中她的表现,也都感受到了她的这种力量,在我个人体会当中,我看到这样一个女企业家那种傲气,那种担当,我们给她的颁奖“‘轴’大姐有‘轴’担当”,因为他一个人在反复强调,你热爱这个国家吗?你看重这个国家的制造业吗?我觉得一个企业家身上,你能够体会到担当到底是什么,这一点我想每一个企业家做出了她非常郑重的选择。

  年度面孔——马云,马云给世界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记得我前一段时间遇到法国的媒体朋友,他说我特别想关注你们的中国企业家群体,我特别想了解马云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把你们的中国的互联网待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中国的互联网真正的拉入到千家万户里来,把中国的互联网开始覆盖了我们的生活。从“外星人”到联合国特别顾问,这就是我们对马云的两个评价。

  年度野心——王健林。王健林在前一段时间我们这个国家发表了今年年度的流行用于,第三个词汇是“小目标”,我觉得他这个人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冲击是什么?他一直在说我要开始向迪斯尼宣战,我是一个做导演出身的人,我知道迪斯尼在我心目当中的位置,然后我在为他这句话既惊讶也抱着一种忐忑的怀疑,他真的能有这种力量吗?我觉得我真的有这样的野心。

  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三个人,这是我们企业家的选择,这是我们企业家在2016年发出的年度的声音,这三个人里面,我们给他总结,因为每个人撑起来了一片瞳孔,从他们身上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力量,接下来我分享我对他们的体会上升到我个人对他们的总结,叫《一个人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在想,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不如来反问一下,一个人的力量从生下来到他死亡能够做一些什么。去年中国的人的平均年龄到了76岁,假如你可以把76岁做成一个终止线的话,算算你活到76岁一生喝的水是多少,可以做一个器皿,一生出持久的大米是多少,一生吃的黄豆是多少,一生用的油是多少,一生吃的肉是多少,你大概能够看到你所消耗的东西,然后再看到一个人用多少洗衣粉,一个人排泄了多少,你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力量,这是一种反向的思维。

  再来看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力量到底可以做什么?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马云带来的互联网的一片天空,他让全世界的都认识到了我们中国的企业家的这样一种形象,这也是一个人的力量,我们看见了董明珠的坚定与担当,我们看见了中国制造接的希望。

  你们可以想想,1943中国抗日战争罪艰苦的时候,蒋介石的日记曾经写了八个字,叫“艰苦卓绝、忍辱负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当时的中国的钢产量是极低极低的,国民党有几百万的部队,但是我们不能够平均一个人一支步枪,每个步枪里面不能平均有一发子弹,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制造业环境下和日本人打了八年的战争,在望前还有三年,一共十几年的的战争。1979年到现在,这是中国标准工业化的开始,终于有幸看到了格力电器(24.620-0.21,-0.85%)、海尔的制造企业,终于看到了总理所说我们有三张名片,我们有高铁、有深海下潜、我们有特高压,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力量,这是每一个个体生命呈现出的力量,这是董明珠们的力量。

  我们再看看王健林。这30年是中国靠资源驱动发展的30年,未来我们是靠创新驱动发展,过去的30年,我们诞生了房地产这样一个领域,我们开始终于能够看到像王健林这样的企业家开始完成这样一个全方位的转型,他们开始向未来的文化、向未来的文化产业、向跟人未来生活更多、更广阔覆盖的领域去思考、去选择。我觉得这是他们每一个个体生命所彰显的力量。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个体生命的绽放,不管是多大的创新,不管是多大产业,但是最终这些东西要落到一个一个个体生命来完成,请问,从他们的身上,你是否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我们多么希望,我们也多么渴望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问一下,我们的平均年龄是76岁,但是我可以用我76年的光辉给这个国家张扬点什么,这是我们渴望每个人释放的能量。

  其次,我们还要渴望,渴望什么?渴望我们给予他们更宽容的文化,因为我们我们这个文化里面更多探讨的是集体问题,不太在乎个人的文化。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诺贝尔奖委员会,大家谁知道屠呦呦这个人?

  因为在我们文化里一直记的是集体的东西,即便我们记个人也是记某一个领导的名字,我们不愿意记个体生命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不愿意向西方科学那样,我们比如说用电用安培来纪念他,电压用伏特纪念,电磁感应用发达法拉第纪念,化学定律用摩尔纪念,是那种文化把每个人名字变成了一种永恒。他到处提醒着我们这个社会是由哪一个个人来创造的,来塑造的,来雕刻了今天这个社会的容颜。我们的文化里缺少这样一个东西。我希望我们的文化里面渴望能够塑造这样一种对个人生命的绽放、包容、理解的一种文化。

 我们在董明珠、马云、王健林的成长过程当中,在他们30年的过程当中,请问我们在座的人还有周围的人,哪一个人没有奚落过他、嘲笑过他,玩笑过他,哪些人是真正的给予他们欣赏、给予他们端详、给予他们足够的力量来推动他们呢?我们都要扪心一下,反省一下,我们希望既渴望每个人生命得到一种张扬,又渴望社会有足够的宽容的文化,让个体与集体,让个体与民族,让个体与国家彼此成就,彼此塑造。

  我做《创新之路》的时候,最后一段话的一直在说,我们什么人是做创新的?我们的企业家是,他们共同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我用了一段话表述“他们害怕孤独但又享受孤独,他们向往财富但又创造财富,他们承接文明又能提升文明,他们是点点繁星,明亮夜空。”我希望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像他们,我希望在场的每一位至少都应该是他们那个样子,随着他们那个姿态砥砺前行,至少可以给他们一些掌声。

  谢谢你们!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