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李阳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1月
全书打破了中国历史著作依照朝代的叙述结构,或参照西方历史时期进行的划分,而是从全球史、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视角,将中国史分为东周及以前的早期中国、秦汉时期、隋唐至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中国(清末和民国)。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出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尔伯特·克雷格。这本书致力于向英语世界的读者引介中华文明,解释全球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并走向重新复兴的奥秘。阿尔伯特·克雷格对于中国史、日本史等东亚区域的历史十分熟稔,这部篇幅不长的“小书”实则选自作者《世界文明的遗产》有关中国部分,并进行了扩充。
全书打破了中国历史著作依照朝代的叙述结构,或参照西方历史时期进行的划分,而是从全球史、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视角,将中国史分为东周及以前的早期中国、秦汉时期、隋唐至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中国(清末和民国)。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对每个阶段,中华文明的科技、哲学、文化等方面成果进行了总结,强调了这些文明成果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书作者在对早期中国的叙述介绍中,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为据,阐述了商朝文明的重要意义。在谈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进步动力时,阿尔伯特·克雷格主要叙述了技术改进、农业垦殖范围扩大所推动的人口增长,产品贸易的繁盛以及城邦国家力量的兴起等要素。很显然,在经济和社会发生剧烈转型的背景下,政治制度及相应的政治文化也会有一个适应过程,阿尔伯特·克雷格高度赞誉了这一时期中国发生的哲学与宗教革命,指出中国人开创了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自此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革命,与古希腊的思想革命,处于同一时代。一些历史学家通常会从古希腊哲学家关注数学和自然界,并因此留给后世以丰硕的科学遗产为据,看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革命的意义。阿尔伯特·克雷格反驳了这种常见说法。他指出,中国思想家深入研究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问题,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因此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其学说与中华文明的基本基因具备了传续至今的可能。
在全书第二部分即秦汉时期的叙述介绍中,阿尔伯特·克雷格提醒人们要充分意识到汉代思想与宗教发展的意义。秦朝一统文字,但汉字的稳定使用,仍有赖于存续时间更长的汉朝。在对比汉朝与同时期的古罗马帝国的发展时,他仍主张两种文明、两大帝国各有千秋,前者确保中国多数地区长期保留了稳定的文化体系,而后者则延续着过去的多元制,这同样可以解释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来的持续传承。
阿尔伯特·克雷格认为隋唐宋元的近800年是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高峰时代。昌盛并保持长期和平的唐帝国,与凭借武力征服起家的元帝国,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宗教和种族宽容政策,再加上其他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对于异文明、异族人群的相对包容政策,今天的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基因。而在解释古代中国历经王朝更迭甚至统治民族更迭,却没有导致国家解体的问题,阿尔伯特·克雷格给出的答案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成为所谓的宗教国家,而中国文化尤其是汉语所构建出的同质性,使得中国不会像语言不同的欧洲诸国那样,频繁发生国家疆域和人民的国家认同的撕裂。
在全书第四部分,阿尔伯特·克雷格提醒读者应意识到,中国明清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描绘的那样,陷入了发展的停滞,而是因为错失机遇,欧洲成长得更快;中国明清时期同样拥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成果,例如极大地扩张了耕地面积、建成了最为优良的传统农业灌溉系统、发展出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在中国的东南几省发展出最高的城市化程度、城乡教育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基准线,再加上外来的玉米、甘薯和花生的引入,使得中国人口在几百年内增长多倍的情况下,没有出现像欧洲多次出现过的粮食危机。阿尔伯特·克雷格还指出,中国明清时期也维持着较为频繁的对外贸易,治理体系的制度化接近完善,很可能因为此,才会使得中国人会在当时对于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感到高度满意,没有去主动把握大航海时代的机遇。
阿尔伯特·克雷格认为,近代中国引入了科学文化以及基于此的世俗主义,儒学的观念体系被分解,但其中很多重要的理念仍然继续深植于中国社会。中国明清时期以及更早的宋朝、唐朝的国家发展经验,将在人民共和国时期被采用,例如重新推进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普及化,以与现代文明观念融合了的传统儒学意识来重新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