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有个古村叫张坝(一) 收藏
2020-06-19 11:05|中国网 |

    题记

 

    中国非常之大,有超过4万个乡镇,其中有名有姓的古村镇超过5000个,目前涉及旅游开发的也有100个左右;中华历史久远,有超过5000年的文明史,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明珠太多。而这些古村镇就是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留下的最灿烂的结晶,是中华历史文脉的精华所在,是人类居住生存和繁衍的存息,是文明的脉搏。

    在这大拆大建的历史时段,古村古镇为什么热起来,其实置身于城乡大变时代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古村古镇,这就是变化了的故乡、变化了的风景与人情世态。每个人想到故乡,那种割不断的乡愁,多少人会异常激动,多少人会热泪盈眶。陇南大山丛林里,一个文厚思深的领导,在地震灾后重建,村民搬迁新址后,调研时走进古村,发现其中蕴含的美气,就建议保留了张坝古村,这个很土气的村子,竟然火了起来,成为乡愁聚结的疏散地,趁着被古村点燃的激情去认识古村、寻找故人、探问故事、去发现我心里暗藏的古乡,还有那些乡土厚重的元素。张坝古村不经意间点燃我梦里的故乡、农耕的釉色和佛树的追忆。

    梦里的故乡

    张坝古村,曾经是个要夷为平地村子,如今成为一处吸引无数摄影家、画家、游客感受古村,体会田园,思古谈今,安静灵魂的美妙去处。5·12地震张坝村灾后重建,有幸而保留下来,正要拆除之际,一位文德俱佳的调研者路过入村,感觉这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好地方,他建议:没钱投资治理就暂时放着,危险地方加固一下,放一段时间再说,当人们楼房住腻了,说不定爱上这土木屋呢!一个满载乡土厚道,勾引乡愁的田园古村,就这样保留下来。

    思考那些古村古镇的过往,都是在拆除与保留的争议中幸存下来,有人担心,古村子房子都成危房,不拆除村民进去出了人命咋办?美在发现,千里马遇伯乐,发现是一种眼光、一种对美的情怀与担当。我曾经给一个领导建议把一个落后破败的旧村留存几处,改造成一处“忆苦思甜”的景观,那些自然的土窑厚房,立轮水磨、拆了就再难寻找,保留一处,留点困难日子的印记,结果决策者怕不小心人入房塌,死人担责,全部夷为平地,我的建议成了废话,“忆苦”的痕迹灭失,当然责任也没了。做官图平安,不留啥隐患,也可以理解,想到此,不由人对发现者和担当者内心由衷的敬意。

    人间芳菲五月天,正是野外踏青时。沿着陇南入四川的高速公路,出武都十几公里有一个用乐器命名的地方—琵琶镇,镇子顺河而下7公里处一个山湾的坡上,就是叫张坝的村庄,居民已经搬迁到山坡下新建的新村二层楼里居住,已经无人居住,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张坝、阳土坝、水沟等共有208户819人。龙江之上,浪花朵朵,绿树丛里,桐花怒放。就在这样美好季节周日的早晨,再到古村,沿着大团鱼河独步上坡,去寻找我梦里的故乡,还有故乡里的故事,故事里的历史。

    我是个反应慢的人,小时候学习就是个中游,别人三两下能懂的东西,自己常琢磨半天,已经是第四次去张坝古村落,写文字也经常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歇,一鼓的文字发现别人都写过,二鼓多感而来、思繁意乱,三鼓无处着笔,只好放下。这一次同行人少,只妻子一个人,就可以不顾及他人慢慢悠悠的转了,感觉就是这么慢转出来的。想着最好村庄遇个老人,慢慢地介绍,慢慢地转悠,但村庄不熟很少有老人,又不好搭讪,问了一个说他腿不好,静坐闲聊,还是自己去了。自从第一次进得村来,就有一种纠缠故乡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

    这个不显眼的村子,现在出名了,让这个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一夜爆红的是这个村子里的一切,能点燃起当下缠绕在人们心头的一种情愫,有着赏不完的乡土景色,忆不尽的醇厚乡恋。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古村,这就是埋在我们心头的故乡。想到故乡,多少人都会热泪盈眶,都会异常激动,人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激情去认识、去寻找、去发现心中、梦里的古村。

    树有年轮,细看年轮有宽有窄,古树专家可以判断出那一年风调雨顺,那一年干旱少雨;人也一样,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思和情怀,中年过后,就喜欢古旧物,喜欢到人气积厚古迹之地,而不爱绚丽的新造,实际上是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古村落是一种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自然、素淡、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与持久、安静与平和。这些古屋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

    夏日阳光炽热而有力,空气中的水汽似乎也被凝结。在明晃晃的阳光映射下,走进远离城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会有如此密集的古民居群;若不留意,很难让人相信,这些古民居始终维系着固定的走向。现保存有28户人家的旧居,清代民国时代的民居,纯粹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土木民居,古村落呈南北走向,依山而建。村落有自己的繁荣史,过去这里曾是由川陇的交通要道。据传,是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从湖北麻城、孝感搬迁而来。他们背井离乡,开垦土地,适应地域,建造宅第,由于地域偏僻,也无大人大户产生,故此成就了这一颇具农耕村味的民居群。

    中国好多山里的村庄,都背靠一座大山,最好山就像个坐着的伟人,村庄置身与山的腹部,而且最好坐在地形的椅子上,两边有扶手,而且扶手的一边有一条小河,顺着山后可以疏散到无尽的群山里,风水理论和中国战乱较多、兵匪不绝的现实需要十分吻合。张坝古村就完全符合这个避风向阳,藏锋聚气,生门畅通的风水标准,背靠巍巍大山的腹湾里,早阳高照,两边山膀围拢,村前大团鱼河奔流,村右小溪绕村,村后大山丛林既是日常所用的财富来源,又是战乱避匪的天然屏障。顺着小溪水流出的地方,顺坡而上,走过木桥,踏着青石铺成的村居路道,走进张坝村古民居,古村落群里,曲曲折折安放着几条巷道,自南向北歪斜弯曲地穿过村庄的一端,一片散集着土夯墙黑瓦的民居群中,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和台阶、挡墙和园砌贯穿整个村落。一院一院的古屋自成单元各有个性的坐落那里,看似无规则而整体有规则的风水朝向,来水去水,迎峰向岸,村子里的树木花草,虽然主人已经放弃了她们,依然昂扬向上、生机勃勃地翠绿着、开放着。在村落的里,遇着许多画画写生的学生,也有一些拿着长短武器的摄影家,不知他们照片如何,这古旧沧桑的村容却很上像,照片特别的美。还有一些老人,依面相分析,多是女儿领着转悠,他们遍布古村的角落里,三三两两的偎依在墙角、石板上坐着,静静的凝望着飞檐、高墙、枯萎着的门槛,还有那些镌刻着时光碎片的静美,穿透着时间味道石磨、石碓、铁匠墩子与熄灭已久的火炉,闲置的水磨,还有那个久远的瓦窑、周围还堆码着沉久的破瓦,已经从窑底长出碗口粗的树来,这曾经炉火烘烘的热火之处,却在不知不觉中大树长成,已经很少引起人的注意;瓦窑里长出大树,在冥冥之中给你透露着些什么?是古村的自给自足、敦实古朴,是时光这世间最伟大的雕刻者前留下的神奇魅力,显得时光那么的美长,就像一把刻刀,能把一切刻度出奇迹般的风采来。

    在偏居一隅的乡村,把心放逐一条如此幽深的石板小路上,坐在古屋的房檐下,看着这古朴敦厚的木质土楼,想着这家人祖伐木修造的不易,这每间房子都曾经有人哭过,笑过,吵过、闹过,这院子里经历过多少红白喜丧之事,这村子里曾经上演过和我的故乡剧情差不多的一场场人生的悲喜剧,当回首细数时光,在这些深浅凸凹的石板路上,看似一次神态安然的旅行,在柔软的视线下,在树影婆娑里,在主人挂在那里的生蛋的鸡窝,收蜂群的蜂蔸,烧水的大锅,感受着乡土耕种曾经劳苦而质朴的生气,感受着朝送暮接时光的匆匆。想念着山里故乡,那座无人居住的父亲盖的主房,我与父亲为我结婚而进林砍树盖起来的合院偏房。

    而今房在人何处,花草自枯荣。就从这古村时光的隐密处,把或喜或悲的情绪放生,将世俗的心,沐浴在一片清莹里。这仿佛是一种奇怪的心路历程,当我置身其间,曾经的迷离、那些显贵豪门入牢的思索,入世与出世的沉重,终不再拘于这偏居一隅的狭小,洗净历史沉积在废墟上的尘埃,人的一生中注定能坚守的东西太多,古村让人敬畏于现世安稳的梦境里。而所谓的灵魂,只能独行。都说流水无痕,岁月却常常用一种平和的,甚至是意兴阑珊的笔触书写指缝间渐渐淡去的流年,那份滞留于隔世古典气息里的不舍,直抵心脾。就会让人有种不知“今昔是何年”的痛感。 

    一个出差归来的日子,有人约到张坝古村出点文化建议,知道扶贫形势下,筹资的紧张和不易,动土木的建议没有提及,建议一个不花钱文事,在每座房子里设计档案,记录好每家主人的前世今生,是前辈几房头的根脉,几子几女,文化程度,就业何方?也就是房子主人的家庭档案,甚至照片。每座房子就有了人气起来,把村庄的亲戚关系联系起来,村庄就藏匿着一种旺旺的根脉和人气。张坝村巧遇几个张姓负责人,看似听得认真,却毫无兴趣、秋风过耳,依然看不到主人的任何信息。自知人微言轻,不敢多言,只能慵懒地行走,用旁观者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曾经的乡村记忆抚摸时光深处的沉疴。建议只好给老婆讲,房主档案才能钩沉起村庄藏匿的人气,那种生离死别,生命绵延的疼痛才是村落最易引痛人心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记住的地方。

    村庄远处探出一些细微的动静,一个擩着拐杖的蹒跚老人,立在一古屋的门口,喘着粗气,这是我家的房子,主房是爷爷辈盖的,偏房是父亲盖的,又指前面的板墙房子是他盖的。娃娃盖成楼房在坝里住。那一套房子是大房头家,那座房子是二房的,那座是三房的,把一种远去的繁盛衍生并通过这声响延伸到乡村的现在。

    不觉已过中午,老婆大提袋里装着洗好的黄瓜,面皮、牛肉和饼子,摊在一块磨盘上,请老人去吃,老人一口不吃,半天还捏着一段黄瓜。磨盘的院里房子已经塌陷,前面的一座是把二层楼改制成一层楼,木头柱子没有截掉,依然直耸地戳在空中,显示着那场地震的印痕。我问这村子过去主要靠啥生计,老人指着村子后面进山的沟叫作寨子沟,是过去山上有一处古寨而得名,这个已经灭失的古山寨可能是北宋时期,西番南下开辟的最早村庄。张坝村在北宋真宗年间(公元998)系西番居住之地,由于气候温和湿润,林木葱郁,水草茂盛,珍禽繁多,异兽品杂,番民世代繁衍生息。到北宋景德年间,西番反叛阶州一带,朝廷遣杨六郎延昭大将军帅师、官将万余人,前往讨之。也就是戏曲《辕门斩子》给他母亲不留情给儿媳妇穆桂英留情那个杨元帅,他入阶州,乃大举讨伐番叛,番兵大败,向西逃窜。杨延昭沿白龙江穷追番兵、番民。此后,番兵、番民向西逃串,潜居甘南、川西北九寨沟等高寒地带,八户张家人从湖北迁徙在此落脚,也许是一个派驻守关口的军民团,可能就依托番人居住时的山寨遗留。

    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山多林茂,沟深地少,除非避难、逃离政府苛税,绝非开垦移民所选。老汉的故事也多和这深山茂林有关,他们的日常所用、也多到林子里寻找,挖山药、套麝鹿、围攻瞎熊,麝香、蜜蜡、熊胆、柿子、木耳、杜仲、麻、漆、荨麻等,就是这种靠山吃山的生活。大蛇成精、柳树成妖、山神显灵的故事,与我深林里的家乡演绎的差不多。山地已经退耕,茂林弥漫,已经没有人再进林谋生计了。当下多数已经靠出外务工脱贫致富,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地震灾后重建,动土木、修房屋、筑河堤围田,村民们生活已接近丰衣足食,还集资办学修寺庙。

    天生迟钝,却喜欢从历史的缝隙里看人看事;从业粗武,却钟爱带着古典文味的东西。在张坝村,我所说的历史,是指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大到这一群的陈旧空巢的民居,小到这建筑上的一个小小的雕花。在这里,我找到我小时候父亲领着我,介绍村子里人情世故的感觉,1946年就加入地下党入伍的父亲,因为家事退伍回村,半生村官,把村子里的人分门别类清楚得很,那一户啥性格,私心还是公德,那一门人好相处,那一门人不好相处,甚至知道他们爷爷的爷爷好多故事,农业生产大队长的父亲把村子里体会得清清楚楚,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在他心里装着,我也从小对村庄的体验深刻而细微。而且父亲的判断还不错,若长年不出门的人村庄里的处事不出一二;有改变的就是那些出外打工混了世事的人;父辈懒散、日子艰难把子女逼出去奋斗的人,有些门风彻底变了,也有个别在外作奸犯科。

    高兴这是个变化的时代,我的村庄也彻底变了,除了我们几户外面工作的干部家房子破烂外,都已经换成钢筋混泥土的楼房,旧景已经留存无几。看着张坝古村,就让我回到故乡的从前,所有的景物在缓慢中后退,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电影,那些依次出场、退场的人和物的片段,在岁月的印痕里如水印般的逐渐清晰、明朗,从此,那些被淡忘在流年里的岁月过往,就被一个模式固定下来了。我想起木心先生《从前慢》的诗句: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与一个愈来愈快世界的感受相比,在张坝古村体会从前的慢,就能找回久违一种静美、一种安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

    (作者:祁云  2020年5月18日武都)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