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时候,总爱躺在书房里,看着书柜上三个摆件追思和联想。一件仿古汉马,一件是个铜猪尊,还有一片有花型的脊瓦。每当琢磨三件东西的时候,总会想起一些的细节和故事,也有一些历史人物的音容,朝代的更替,战马的嘶鸣,百姓的苦乐从心头跃过。常常思考我所在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前世今生。
先说这个仿铜汉马,十年前的一个周日,一个朋友想投资大堡子山下青铜器工艺厂,让我分析行情,我就去了。那个厂里放着几十套正在加工的仿器,发现加工仿真青铜器是很费工夫的。每件都要经历20多道程序,稍不留神,就会报废,下来成本已经太高,摆在家里土哇哇,还不如瓷器好看,一般人家不会买的。当时旅游冷淡,市场量小,多数人不受看,建议放弃投资,陈列室里有几件仿真青铜汉马,很精神,很有劲,最后让利600元买成。厂子至今没热火起来,这个大堡子山下的仿古汉马就摆在书房里。
四年前上海学习,一心想去上海博物馆,去看“秦公鼎”原件,家乡的秦文化博物馆里放置仿品,写着“真品存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很有特色,基座方体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方位也在核心位置人民广场。有博物馆的学者、部主任陶喻之先生早在那里等我,并给我拿着文物彩绘图册。“秦公鼎”标签写着:春秋时期,出土于甘肃礼县。馆里人流如潮,出现“甘肃礼县”让人格外高兴。馆藏各种奇迹的文物都有,最兴趣的是猪型鼎和牛型鼎,尤其是铜猪尊情态逼真、传神。铜猪尊作野公猪形状。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腹内盛酒。背上设盖,盖上捉手凤鸟形。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属商代猪尊,记载挖掘于湘潭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之一。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看,殷商时期的养猪业相当发达,“陈豕于室,合家而祀”,猪是祭祀中的重要祭品,养猪业已经遍及各个家庭,家庭经济就是以养猪为标志。猪也是家庭和谐的吉祥物,下午在博物馆底下室工艺店去转,下决心买下这个青铜猪尊旅游品。
再说这片瓦吧,这片瓦是三年前的一个秋天,文友约走青泥岭,铁山一圈,铁山顶上有古建筑的断壁残垣,瓦烁满地。就在山梁的断墙中拾了一片瓦。铁山是秦岭陇南段最高峰,是个饱含故事的地方,反映迟缓的我慢慢琢磨吧。父亲常给我说,做事要了断,人不欠神,神不欠人,给山下的看庙上200元,就有了铁山上的一片瓦。
一匹马、一头猪、一片瓦,玩味起来很有趣。秦岭淮河一线就像华夏大厦的一排屋脊,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把华夏大地分为北方和南方,也以其特殊构造给统一与征服带来屏障。但大自然的山峰与河流总会有些峡谷和通道,提供人们迁徙、交流、征服、行军、治理的途径。发现中国的历史就是围绕这三件事的历史,如果那片脊瓦代表秦岭的山脊,北方的马越过脊瓦的秦岭,壮大经济实力统一天下的历史,就是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史,分裂和统一史。陇南地处秦岭西段,青藏高原南麓,黄土高原南末,自古及今一直是连接西北与西南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恰好在马必须踏过的屋脊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既有攻伐消长的刀光剑影,又有民族交往送玉投帛。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陇南是陇蜀通道的结点,登陇入蜀的介石,是历史的马蹄踏出来陇蜀之城。
自古在这片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会过渡的大地上。“马”不仅仅是一个骑乘和耕种的牲畜,而是一中古老的文化元素,在陇南这块土地上,书写并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非子牧马使得秦人逐步强盛,秦国靠强大的铁骑“统一六合”。而“猪”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家”字就是居室底下养猪的意思,“国家”、“家天下”等等都表明,以猪为代表的牛、羊、鸡是中国最早的家庭经济,也是农耕文化的标志。一个“家”字就能代表古代几千年的中国经济模式。战马越过脊瓦夺去控制南方的经济,调剂全国,惠养万民,实现统一天下的治国理想。
陇南有三条包含文化的河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河源,人类早期是顺着河流生活或迁徙,西汉水,白龙江,嘉陵江。从历史文化遗存来看, 仰韶文化广布于渭河、西汉水、嘉陵江、白龙江流域和黄河上游沿岸, 以制作彩陶闻名于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文化,以及其后寺洼文化、齐家文化在以上河谷川台地带亦广为分布。一是彩陶文化的兴盛与传播;一是氐羌民族的不断东移与南迁。而且顺着河道南流北走,交流和融合,形成陇蜀交叉的多元文化特征。 北起丝绸之路重镇天水,南达四川昭化嘉陵江渡口,亦称“盐茶古道”,不言而喻在古代是通达南北的重要商道、军事要道、文化通道。
司马错是秦国时期有名的大将,他和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的唇枪舌战。司马错 “伐蜀得楚,楚亡则得天下”的正确军事战略,清晰的认识到经济在两国交战中的重要作用。司马错曰: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利尽西海”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司马错和张仪之争议。西汉时,刘邦军队已深入到陇南境内。樊哙率兵“攻西县县尽于白水(西汉水上游支流今西和县境) 之北。”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17 1年) , 武都太守李翕修治“郡西狭中道”。
秦汉开了先河,以后统一中国的战争都是以“饮马长江”为目标的南下模式,刘秀经派岑彭深入陇南得陇望蜀入主四川,最终东汉统一。曹魏大将邓艾千里出奇兵灭掉蜀国晋的太阳,杨广率大军南下征服陈朝,李渊于太原起兵,然后挥兵南下,攻克据守江陵的萧铣,统一了中国。北宋赵匡胤接过了这个接力棒,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元朝从北方草原崛起和完成统一大业,它先后灭掉西夏、金国统一北方后,南下灭掉了南宋,统一了中原。历代都是都是由北驱马南下实现统一,看来这马、瓦、猪里面暗藏重大玄机。这些分裂和统一的战争过往,处于“介石”位置的陇南就从来没有安静过。
看到这片瓦,就想起陇南曾经的烟火,就琢磨曾经硝烟弥漫铁山,吴家军为了抗击外族入侵者,先声夺人占据优势地位阻挡金兵铁骑,从战略上讲南宋王朝只要守住陇蜀古道上的三岔镇和仙人关一线,吴玠、吴璘将军不负众望,在这里顽强地阻挡住了金兵南侵的军事部署。把金兵十万铁骑葬送在铁山、仙人关和大散关防线。这是陇蜀军民结合抗击金人的重大胜利。
从行政设置来看,不断在陇蜀之间拉锯与融合。秦代置武都道,汉武帝时置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东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5个胡人政权,称为“陇南五国”。元代于礼县置礼店蒙古军元帅府。明清时期,陇南经历明末李自成起义、白莲教之乱、西北回民起义、太平天国等事件。各朝各带,都响着战争的马蹄声!
再听听和平的马蹄声,唐宋为扩充军队巩固边防,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番地又急需茶叶,鉴于这种互补需求,朝廷适时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换取番地的马匹,开茶马交易之先河。番地对茶叶的需求量极大,“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明史·茶课》),所以唐宋以来,朝廷实行以茶换马的法律制度,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营茶马交易终止,但民间茶马互换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宋明茶马交易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陇南在历史上是川茶北上后换取马匹的必经之地,在当时全国茶马交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朝廷设在陇南的茶马场、卖茶场、批验所和巡检司等场所和机构,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全国前列。明代是我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也是陇蜀道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陇蜀道承担了运送茶叶和输送马匹的主要任务,是当时最重要的茶马商道。两宋时期的战马主要通过陇蜀道供给,最高纪录是一次向前方军队供给三万匹马,这是何等热烈宏大的气势。
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只有一熟,南方两熟或者三熟。南方的富庶,家富猪肥,家庭经济繁荣。我有时想:成熟发达,看似国富兵强的华夏政权,为什么常常被简单粗糙北方牧族的铁骑踩踏而亡。丰厚农耕文化而使得政治早熟,王朝的繁文礼节,千年不变的科举制度,庞大臃肿的官僚体系,改革不动的政权积弊,国家无有创造力和创新活力。相反历代北方崛起的新生政权,以其简单的政权方式,简练的军事组织,更能放开手脚,展现出蓬勃积极生发力。看来,富庶的繁华和穷困的坚强之间胜负自有定数。历史上常常是拥有上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富庶财厚的国库存银,却被不到百万人口穷困落后,但充满精、气、神的新生政权灭亡。历史的“介石”告诉我们:任何强大的政权,墨守成规,不革新是没有希望的。
静静地走在陇南这块历史上各种战火拉锯之地,多个民族杂居共从的地方。社火、高山戏、白马族的劲舞、太平鼓、两当号子、宕昌羌舞、乞巧民歌、秦腔大戏,已经在各自的村庄正在上演。“为江山我也曾南征北战,为江山我也曾西城弄险,为江山我也曾六出祁山,为江山把我的心血熬干···”东江的庙会正在唱着大戏,演着一个陇蜀古道上一个老臣鞠躬尽瘁、赤胆忠心的故事。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争鸣。军事上的纷争,战略上的史闻。壮烈的故事,刀光与剑影,还有马蹄声声,留给人无限的遐思,每当走进历史在陇南山丛里留下的古老的遗迹,总让人浮想联翩。陇南这块陇蜀交接之地,历史上也是马猪对抗的分水岭。陇蜀之城,也是战争与和平之城,包涵着穷且亦坚和富而不逸之之理。
一匹马、一头猪、一片瓦,置于这历史上马蹄不停的陇蜀交接点—武都城住所的书柜里,竟然有那么多道理。“陇南有九县,县县有特点,民俗不相连”。桌上川菜碟,手里陇中碗,象川不是川,是甘又象川。早就形成“这不是,那不是,这就是”的特殊区域。马、猪、瓦你让我玩味无群,陇蜀之城原来饱含着这么宏大的主题。
(作者 祁云 2018年春节·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