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坡:生活需要仪式感 收藏
2018-04-02 16:17|中国网生活 |

 【东坡曰】 听到“仪式感”三个字,不知您此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场景?有时,现实的喧嚣让你身心疲惫。我们从铺开一张餐布、点亮一支蜡烛开始,一份庄重的体味,纪念了我们在岁月中的努力和最美的遇见,也让我们赋予某个在意的时刻一种特别的敬意。别以为它只是保留逻辑盔甲的一种幻想形式,没有仪式感标记的生活,就像没有标点的文字,失去了顿挫和重点。今天的家风家训,可否引发您的联想,要为身边的某人或某事增添一份仪式感?生命只有一次呀,岂能敷衍!

 90997bf0bb4ba8a23604664d69d5dc77.jpg

 我们的生日、节日、纪念日,都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仪式感。从古代皇帝的开耕仪式、开镰仪式,到现在的婚礼、孩子的百日宴,都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一个仪式化的屏障、区分这一刻与其他时刻。而在这种划分中,形式的选择,节点的把握,人与人之间则有很大差别。这期的家风家训“生活要有仪式感”来自一个毕业于云南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斜杠青年魏静。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曾说过,“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我们人格的形成,不是单纯取决于基因,也不只会被环境影响,而是由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暂不谈先天的选择,只聊后天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魏静对于“生活需要仪式感”的理解是这样的,“仪式感”是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理解和态度,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每逢过年,家里大伯、二伯、三爹、四爹、五爹二十多口人要在一起过年,对家人的生日亦是如此。三岁时老房子搬迁全家住在一间租的煤房里,三人挤在一张1米2的床上,床是屋里唯一的家具。每逢传统节日,一家人一定会围在一起品尝做传统美食:端午节手工包粽子、中秋节烙糖饼、春节包春卷、腊八要泡腊八蒜、元宵节包汤圆。母亲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三口一边唱生日歌一边吃着生日蛋糕……日子可以穷可以富,但就像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的那样,仪式感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魏静养成如此思维习惯和待人处事方法的重要原因。曾经在学生时期,专门借了六种民族服饰,拿着“祝你生日快乐”的画板,每拍一张照片换一件衣服一个画面,只为朋友的生日祝福拍视频。一个喜欢花心思为别人营造美好的记忆的人也是经常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惊喜的人。从初中开始,每年妈妈过生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她都会给妈妈准备一束鲜花。可能有人会觉得买花不如买肉,但代表的意义不同,情感的寄托永远优于物质删谁干的满足。除此之外,她还有给同学朋友寄明信片的习惯,这个习惯持续她的整个大学时期。虽然现在用传统交流沟通方式的人越来越少,社交软件逐渐取代了信件、网络也即将代替传统媒体,但这些纸质,也可以说是这些物质化的东西是可以承载时间和感情的。在大学时谈过的一个男朋友,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我会每天给他写一封信,在纪念日的时候装在一个小箱子里邮寄给他,我觉着我们认真对待感情的方式,就是用特别的心思去编织记忆,算是一种仪式感吧。

这些突出仪式感的事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也是坚定地让她继续这个“习惯”的,是今年正月初五,母亲突如其来的失忆。当时家里来了二三十个亲戚聚会,妈妈却突然拉住闻她们家的客人都是谁?为什么都没有过年就已经初五了?那一刻,魏静突然就懵了,58岁的妈妈,突然失忆了。当时的她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机械的打了水替妈妈洗了脚让她睡下。后来,爸爸才跟她说之前也出现过这样的一次状况,因为第二天很快就恢复了,大家也就都没在意。再到后来,母亲虽然记忆还是模模糊糊,但是能记起来一些事情了。回想当时的场景,魏静还是后怕,这么多年母亲几乎是一个人撑起一大家子:一家7口人的衣服全是母亲一个人在洗,每天的饭菜永远是妈妈一个人在做,起居也是她一个人在照顾。那个时候的她第一次觉得,妈妈如果倒下了,这个家真的就垮了。大家都习惯了妈妈是家里的大保姆,很早的记忆里,她的生活好像就一直是在做各种家务活,恨不得把活都揽在自己身上。从此以后,魏静每天雷打不动地抽出时间陪她聊天,一天都不会间断,对于她和妈妈来说,这就是最真心最美好的仪式,也是充满关爱的关注和陪伴。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