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江河湖海,只要有水,无论是咸水淡水,只要有贝类,无论是蚌是蛤蜊是珍珠贝,你都能孕育出灵感分泌出一簇簇温馨,用晶莹剔透玲珑雅致绚丽夺目的珍珠结晶成一种美。
即便是为人类定惊安神清热解毒消炎生机的时候,你独异的温馨也流溢着灵感的深邃。
珍珠是江的眼睛河的嗅鼻湖的喉咙海的耳朵,是人类的灵感之源之母。
珍珠是富贵者的装饰,是贫困者的良药,是艺术的源泉,是美的使者。
用蛤、蚌、贝的生理代谢完成了艺术的阵痛与分娩。
钱琳萍是一枚珍珠的化身,用把一簇簇温馨的灵感流溢给这个世界。
珍珠了《十五的月亮》
2012年3月12日,一个春光艳艳的日子,钱琳萍踏着路边的迎春花玉兰花的笑意和芬芳,拜访我国著名将军作家、歌曲《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词作者石祥,在石祥家里她向石祥介绍自己珍珠文化艺术创意的经历。石祥对钱琳萍以文化艺术创意拉动珍珠产业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给以深刻的教诲。随即,石祥为她挥毫泼墨,写下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词,而且是用月亮形状写的。
石祥是我国著名军旅作家、诗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代表作《十五的月亮》获解放军第二届文艺大奖。著有诗集、长篇报告文学、词论集、歌词集、等多部著作。配乐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如历久弥新的烛光洞照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缅怀着周总理。
钱琳萍对石祥的崇敬之情,不仅仅是石祥写圆了十五的月亮,也为他的启迪奖掖后人的慈善情怀所感动。
钱琳萍和石祥共同捧拾着这副书法墨宝,一往情深地凝聚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当时,钱琳萍受到了启发,灵感凸显,即席构思了以《十五的月亮》的歌词为艺术符号,以文化为元素,用珍珠来创意了一款作品,表现《十五的月亮》的美好意境。
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用珍珠镶嵌了了一幅美奂美伦的珍珠书法象形艺术作品。一幅珍珠艺术作品《十五的月亮》赢得了周围的朋友和文化创意人的赞不绝口,看了都说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达到了审美的艺术层次和高妙的意境。
钱琳萍还要用自己的艺术灵感和珍珠构思和创作更多更好的珍珠象形艺术作品,诸如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大卫》,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像等。
境界了珍珠艺术
钱琳萍是一枚珍珠。她或许是为珍珠文化珍珠艺术而生。
丰厚的宝藏深山里埋,美丽的珍珠深海里采。其实,无论是宝藏还是珍珠都是人类赋予了文化意义才有了价值。按唯物论的观点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就形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互动,宝藏与珍珠概莫能外地成为文化了的价值。
钱琳萍用自己具有审美价值的创意为上述的理念做了注脚。她在自己的珍珠艺术设计室里用一个个创意赋予珍珠作品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把珍珠妙品提升到美学的境界。
那么,钱琳萍是怎样在珍珠里迸发灵感的呢?
钱琳萍出生在与义乌接壤的永康市,小时候禀赋了很多义乌乡间淳朴的民风和民间艺术的熏陶。义乌农民画(磨漆画)、百子灯、民间剪纸等,她百看不厌,被其中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有时竟废寝忘食,并陶醉其中。在一次次的迎龙灯、叠罗汉、义乌高跷、义乌道情、锣鼓班(义乌腔) 的活动中,她忘情地欣赏着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聆听那娓娓动听的腔调和韵味,汲取其中的艺术养分。她甚至在看木车牛力绞糖和红曲酒加工的现场都倾尽心血调动自己的艺术细胞,捕捉艺术真谛和精华的妙处。
生自江南水乡的钱琳萍是一个小巧玲珑型的俊俏女性,艺术特质与潜质与她感性的做派,甚至是一言一行都显现无疑。小时候,她不知有多少次坐在养殖珍珠的池塘边,满怀喜悦与好奇看着水里的珍珠,感觉那珍珠仿佛在蠕蠕吐纳着气息。她出神地看着,她匿思苦想着,这些珍珠什么时候才能跳出的泱泱水面到大雅之堂去大放异彩呢?她到书本里寻找答案。她知道了。珍珠,又叫真珠、蚌珠、珠子等,是一种珍贵的有机宝石,与玛瑙、水晶、玉石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传统“四宝”。珍珠在英语中叫Pearl,源于拉丁语Pernnla。它的另一个名字Margarite,则由古代波斯梵语衍生而来,意为“大海之子”。
她创意了一副作品,是用玲珑剔透的珍珠串联成了一个项链。
创意之初,她在家里想,在路上想,在吃饭时想,在睡梦里想……灵感的莅临就如少女的初吻,激动与好奇同在,迷惘与美妙共处。
第一件作品的孕育一如十月怀胎,痛苦在幸福中是一种享受,钱琳萍在追求一种美学价值的美轮美奂,追求一种人生价值的尽善尽美。她在等待着作品的问世,就像分娩的阵痛不时地袭击着自己的传统意识。其实,这个初生的婴儿与其他的作品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在她看来是第一次罢了。不就是用一条线串联起一串珍珠吗?岂有它哉?
钱琳萍想,珍珠的价值在于珍珠形成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所企及的传播价值,应该在文化的附加值上做文章。
珍珠产于某些软体动物如白蝶贝、蛛母贝等珠蚌类,贝壳因异物渗入壳内成为“珠胚”而形成珠状颗粒。这种珠状颗粒随着岁月流逝,就会因蚌分泌物的包裹而成为越来越大的珍珠。因此,一般而言,珠蚌越老,珍珠也越大,所以历来有“老蚌生珠”之说。
钱琳萍把珍珠大小搭配老少相间距离相宜地组合在一起,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一副作品的创意与美学融合为一体,做成一个由上到下由大到小地排列组合起来,一如水滴穿石的形状,其效果就有了流动的视觉感受,有了珍珠价值的提升,有了珍珠文化的超越,有了审美价值的情趣。
她的第二幅作品才是具有文化附加值的,才是真正的创意。但是,她没有满足于沾沾自喜的激情里,而是更加激情地投入到新的创作里。钱琳萍开始研究珍珠的物理渊源。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地球上最早的珍珠,出土于距今2亿年前的匈牙利三叠纪地层中,直径仅为0.1mm;在德国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2000多万年前的一枚珍珠,其直径则为4mm。这些藏匿于远古贝壳体内的珍珠化石,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剧烈的地质运动,不仅完整地保持了珍珠闪光的品质,同时也保守了珍珠形成的秘密。
钱琳萍珍珠圆润光泽的品质完成了一副又一副的既具有高贵典雅有时尚的珍珠艺术作品,如有的是用赤金项链做线索,配置以大颗的珍珠做底坠,犹如一棵悬挂的心胆,用以表现爱情的忠贞不二,使我们联想起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想起那些壮丽的爱情诗篇,想起“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的诗句,想起泰戈尔和海涅的如花耀眼的诗行……我们在钱琳萍的此类作品前,有一种情绪和意念油然而生,那就是典雅里蕴含激情,唯美中饱孕个性。
钱琳萍在一副作品中这样表现自己的传统审美意象:在一个头饰作品里,用无数个细小的黑色珍珠做铺垫与衬托的底座,把一枚朱红色的珍珠镶嵌在中央,形成了红与黑大与小的强烈反差与对比,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视觉效果。红珍珠鹤立鸡群,黑珍珠翩翩如舞,一个动感的世界尽收眼底,养眼怡神,可谓美不胜收。
大约5000年前,古印度人开始把珍珠作为宝物,与宗教一起并称佛教七宝,在恒河文化中开始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印度一样,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珍珠并利用珍珠的民族之一。《海药本草》称珍珠为真珠,意指珍珠至纯至真的药效功用。《尔雅》把珠与玉并誉为“西方之美者”。秦昭王则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儒家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有“淮夷嫔珠”,说明最迟在公元前2200年的夏禹时代,淮水夷水等地就已经出现了淡水珍珠,并被列为当时必须交纳的贡品。
钱琳萍赋予珍珠了灵感和艺术形象,达到了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
灵感了系列作品
其实,灵感不仅仅是诗人的专利,任何一个门类的创作与创造都是灵感使然,但是创意与创新的过程。
钱琳萍的珍珠象形艺术作品就是用珍珠创作的诗,是用象形艺术表现的诗意。
钱琳萍创意和创造了一系列的珍珠作品。她根据中国人的传统美学意愿,创造了具有对偶与对称之美的作品。如一副项链的左右颜色相对,形状相衬,甚至是珍珠大小都讲究备至。可谓的匠心独运,精心雕琢。
这些具备审美情趣的作品在义乌市场上备受青睐,甚至有了品牌的效应,一些外国朋友对这些作品也颇感兴趣。
钱琳萍把眼光投到国际市场。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为“珍珠时代”,这种说法反映出人们对珍珠的热爱之情。十字军东征的时期,欧洲人由东方带回大量珍珠,珍珠开始在欧洲掀起热潮,随后数世纪珍珠都被贵族、武士等用做个人饰物。后来珍珠列演变成皇室专有的宝石。1612年,在萨克森还曾公布一项法律,禁止贵族、专业人士及平民佩戴珍珠,只有帝王之家才可以有此特权。钱琳萍在读书时留意和研究了这些外国“珍珠史”,知道在外国人的眼里,珍珠的身份象征与审美情趣是融合为一的。她与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朋友交往,了解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消费心理,不断地加深感情,促进合作。
她一批又一批的珍珠作品被外国朋友用笑殷殷的目光买走,她的珍珠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提升文化力,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国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作品为中国的文化力实现国际化而不断做出贡献。
什么是文化?中外文化学者纵然有无数个定义与诠释,但是,文化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它的传承性与实践性。有人不无调侃地如此诠释说:一个大学生、硕士生毕业后能发表论文,不见得有多高文化,一个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会剪纸,能出口创汇就是文化。
钱琳萍是大学生,但是她创汇了,她的珍珠艺术品走向外国人的项下,佩在洋人的胸前和手上,我们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国际化,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西方国家,并将其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因为珍珠往往从深海里采撷,所以弥足珍贵,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价格不菲。在人们眼中,珍珠是财富的象征,它那神奇的美容功效和雍容华贵的外表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倒。珍珠晶莹凝重,圆润多彩,高雅纯洁,被誉为“宝石皇后”。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钱琳萍创意创造的珍珠作品里不乏一些经典之作。她为外国朋友创意的珍珠作品里,有的是具有爱情意义的信物,有的是具有身份象征的饰品,有的是具有生命意义的配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钱琳萍在一次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的路灯辉辉闪烁,争鲜斗艳。她想到了珍珠饰品的创意,在心里构思了一副全套的饰品,项链、手链、胸针、头饰等,回家后就废寝忘食地在草纸上勾画了草图,用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珍珠、翡翠、金品、银品、玛瑙、琥珀等材质创意与创造了一系列典雅别致的以珍珠为主体的饰品。
摆放出来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经过创意的珍珠作品竟是有事半功倍的奇效,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就是文化创意的结果。钱琳萍被自己创意的作品感动了。她又一次领略了珍珠艺术作品的创意魅力,再一次感受了一副作品有了审美境界的艺术价值所在。
去年春节前夕,新华社的一位朋友赠送给她一幅毛泽东为新华社的题词“多想”,钱琳萍沉思多日,出于对毛泽东和新华社的无比尊崇,对“多想”二字内涵的深刻理解,用珍珠设计制作出了精美、典雅、庄重的“多想”大幅作品。
钱琳萍下决心在珍珠艺术创意之路上继续探索创新。钱琳萍在珍珠艺术的实践中孜孜不倦地自觉地向文化创意的领域不断地跨越着,她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审美情趣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创新自己的创意技巧,在不断变化的世间百态里,不断捕捉新鲜的事物,创新思维,创意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品。
在一次与新闻和文化界朋友的聚餐上,钱琳萍被朋友们的诗情所感染,也即兴赋诗,献给朋友们。她的感性就是她创意文化的基础,就是她灵感赖以生存和迸发的海洋。作者在一次采访全国性的为失学儿童捐助的慈善活动中认识了她,她捐助了一笔不菲的款物,其德行与情操不是钱字了得的。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悠久,秦嬴政25年设置乌伤县,属会稽郡,传说秦时有个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乌伤县。唐朝武德四年于乌伤县置稠州,并分置乌孝、华川二县。武德七年废稠州,合乌孝、华川为一县,改名义乌县。我想,钱琳萍就像那个嘴喙皆伤的鸟,为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在一次采访中,作者与她交流了珍珠艺术的审美问题,足以佐证她的审美价值观和不俗的情趣。我知道钱琳萍正在撰写有关珍珠艺术的理论图书,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把珍珠艺术的文化创意做的更好。钱琳萍结合自己的珍珠艺术实践,创意与创造五个系列的珍珠艺术,有贵族天使系列、花仙子系列、雅韵系列、银河系列、珠韵系列等。
钱琳萍创意与创造的灵感有时候来的很即时和及时,有时来的还很突发和猛烈。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钱琳萍看见一个诗人的眼睛下有一颗痣,就即时即景地构思了一副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副诗人情态的眼睛,其眼神如珍珠那样明丽如许。这位诗人见到这款作品时深感震撼,在与钱琳萍握手致意时,发现钱琳萍手掌心也有一颗痣,诗人当场给钱琳萍写了一首赠诗,“浩淼银河暗玉盘,纤指巧弹半壁天。惊落星辉成珠彩,落入玉掌不思还”。 钱琳萍又根据诗意设计出一款以黄金做成的纤纤玉手巧指轻弹的仙姿为底座,以珍贵的南洋珍珠镶嵌其上的项链作品,命名为掌上明珠。两款相配形成一组套品,钱琳萍又将其命名为“你的眼,我的手”,用来表达和纪念与这位诗人灵感互换的佳作问世。
作者与钱琳萍谈及她的家乡曲艺婺剧,由于口音的差异性,我颇费神思地猜那个“婺”字,后来她用笔写了出来我才看明白。原来婺剧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中、后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波阳、景德镇等地,婺剧有六种声腔,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
钱琳萍在听家乡这种曲艺时也能够汲取艺术灵感,她在其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里感受不同的音质和旋律,感受不同的情态和韵味。在创意和创造珍珠作品的时候,就像有婺剧的声调在心中荡漾,在不时地激发她创意与创造的灵感,不时地迸发出火花。
钱琳萍甚至在家乡的义乌道情里体味珍珠艺术的真谛。发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义乌道情,与绍兴莲花落、温州瑞安鼓子词、杭州评弹都是义乌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义乌道情与众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因此,义乌道情在很长时间内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这正是钱琳萍创意创造珍珠艺术作品的那种“随心所欲”的境界,正是钱琳萍识文化创意产业时务的精妙之处。
钱琳萍在艺术中汲取养分,在生活里提炼境界,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她的天分和勤奋,走向成功是必然的。
灵感了系列作品
其实,灵感不仅仅是诗人的专利,任何一个门类的创作与创造都是灵感使然,但是创意与创新的过程。
钱琳萍的珍珠象形艺术作品就是用珍珠创作的诗,是用象形艺术表现的诗意。
钱琳萍创意和创造了一系列的珍珠作品。她根据中国人的传统美学意愿,创造了具有对偶与对称之美的作品。如一副项链的左右颜色相对,形状相衬,甚至是珍珠大小都讲究备至。可谓的匠心独运,精心雕琢。
这些具备审美情趣的作品在义乌市场上备受青睐,甚至有了品牌的效应,一些外国朋友对这些作品也颇感兴趣。
钱琳萍把眼光投到国际市场。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为“珍珠时代”,这种说法反映出人们对珍珠的热爱之情。十字军东征的时期,欧洲人由东方带回大量珍珠,珍珠开始在欧洲掀起热潮,随后数世纪珍珠都被贵族、武士等用做个人饰物。后来珍珠列演变成皇室专有的宝石。1612年,在萨克森还曾公布一项法律,禁止贵族、专业人士及平民佩戴珍珠,只有帝王之家才可以有此特权。钱琳萍在读书时留意和研究了这些外国“珍珠史”,知道在外国人的眼里,珍珠的身份象征与审美情趣是融合为一的。她与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朋友交往,了解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消费心理,不断地加深感情,促进合作。
她一批又一批的珍珠作品被外国朋友用笑殷殷的目光买走,她的珍珠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提升文化力,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国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作品为中国的文化力实现国际化而不断做出贡献。
什么是文化?中外文化学者纵然有无数个定义与诠释,但是,文化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它的传承性与实践性。有人不无调侃地如此诠释说:一个大学生、硕士生毕业后能发表论文,不见得有多高文化,一个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会剪纸,能出口创汇就是文化。
钱琳萍是大学生,但是她创汇了,她的珍珠艺术品走向外国人的项下,佩在洋人的胸前和手上,我们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国际化,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西方国家,并将其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因为珍珠往往从深海里采撷,所以弥足珍贵,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价格不菲。在人们眼中,珍珠是财富的象征,它那神奇的美容功效和雍容华贵的外表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倒。珍珠晶莹凝重,圆润多彩,高雅纯洁,被誉为“宝石皇后”。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钱琳萍创意创造的珍珠作品里不乏一些经典之作。她为外国朋友创意的珍珠作品里,有的是具有爱情意义的信物,有的是具有身份象征的饰品,有的是具有生命意义的配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钱琳萍在一次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的路灯辉辉闪烁,争鲜斗艳。她想到了珍珠饰品的创意,在心里构思了一副全套的饰品,项链、手链、胸针、头饰等,回家后就废寝忘食地在草纸上勾画了草图,用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珍珠、翡翠、金品、银品、玛瑙、琥珀等材质创意与创造了一系列典雅别致的以珍珠为主体的饰品。
摆放出来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经过创意的珍珠作品竟是有事半功倍的奇效,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就是文化创意的结果。钱琳萍被自己创意的作品感动了。她又一次领略了珍珠艺术作品的创意魅力,再一次感受了一副作品有了审美境界的艺术价值所在。
去年春节前夕,新华社的一位朋友赠送给她一幅毛泽东为新华社的题词“多想”,钱琳萍沉思多日,出于对毛泽东和新华社的无比尊崇,对“多想”二字内涵的深刻理解,用珍珠设计制作出了精美、典雅、庄重的“多想”大幅作品。
钱琳萍下决心在珍珠艺术创意之路上继续探索创新。钱琳萍在珍珠艺术的实践中孜孜不倦地自觉地向文化创意的领域不断地跨越着,她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审美情趣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创新自己的创意技巧,在不断变化的世间百态里,不断捕捉新鲜的事物,创新思维,创意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品。
在一次与新闻和文化界朋友的聚餐上,钱琳萍被朋友们的诗情所感染,也即兴赋诗,献给朋友们。她的感性就是她创意文化的基础,就是她灵感赖以生存和迸发的海洋。作者在一次采访全国性的为失学儿童捐助的慈善活动中认识了她,她捐助了一笔不菲的款物,其德行与情操不是钱字了得的。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悠久,秦嬴政25年设置乌伤县,属会稽郡,传说秦时有个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乌伤县。唐朝武德四年于乌伤县置稠州,并分置乌孝、华川二县。武德七年废稠州,合乌孝、华川为一县,改名义乌县。我想,钱琳萍就像那个嘴喙皆伤的鸟,为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在一次采访中,作者与她交流了珍珠艺术的审美问题,足以佐证她的审美价值观和不俗的情趣。我知道钱琳萍正在撰写有关珍珠艺术的理论图书,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把珍珠艺术的文化创意做的更好。钱琳萍结合自己的珍珠艺术实践,创意与创造五个系列的珍珠艺术,有贵族天使系列、花仙子系列、雅韵系列、银河系列、珠韵系列等。
钱琳萍创意与创造的灵感有时候来的很即时和及时,有时来的还很突发和猛烈。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钱琳萍看见一个诗人的眼睛下有一颗痣,就即时即景地构思了一副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副诗人情态的眼睛,其眼神如珍珠那样明丽如许。这位诗人见到这款作品时深感震撼,在与钱琳萍握手致意时,发现钱琳萍手掌心也有一颗痣,诗人当场给钱琳萍写了一首赠诗,“浩淼银河暗玉盘,纤指巧弹半壁天。惊落星辉成珠彩,落入玉掌不思还”。 钱琳萍又根据诗意设计出一款以黄金做成的纤纤玉手巧指轻弹的仙姿为底座,以珍贵的南洋珍珠镶嵌其上的项链作品,命名为掌上明珠。两款相配形成一组套品,钱琳萍又将其命名为“你的眼,我的手”,用来表达和纪念与这位诗人灵感互换的佳作问世。
作者与钱琳萍谈及她的家乡曲艺婺剧,由于口音的差异性,我颇费神思地猜那个“婺”字,后来她用笔写了出来我才看明白。原来婺剧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中、后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波阳、景德镇等地,婺剧有六种声腔,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
钱琳萍在听家乡这种曲艺时也能够汲取艺术灵感,她在其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里感受不同的音质和旋律,感受不同的情态和韵味。在创意和创造珍珠作品的时候,就像有婺剧的声调在心中荡漾,在不时地激发她创意与创造的灵感,不时地迸发出火花。
钱琳萍甚至在家乡的义乌道情里体味珍珠艺术的真谛。发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义乌道情,与绍兴莲花落、温州瑞安鼓子词、杭州评弹都是义乌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义乌道情与众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因此,义乌道情在很长时间内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这正是钱琳萍创意创造珍珠艺术作品的那种“随心所欲”的境界,正是钱琳萍识文化创意产业时务的精妙之处。
钱琳萍在艺术中汲取养分,在生活里提炼境界,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她的天分和勤奋,走向成功是必然的。
温馨了艺术跨越
钱琳萍以北京海之韵文化艺术中心为平台,积极融入传媒和文化创意领域,为珍珠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席之地,为珍珠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在向艺术的巅峰攀援着。
钱琳萍祖籍浙江永康,1992年7月浙江大学外语专业毕业后,先后在义乌、杭州、广州、香港、北京等地从事珠宝饰品、环保包装、服饰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设计、经营和出口贸易,同时致力于珍珠艺术设计和珍珠文化艺术创意及珍珠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创意出诸多极具珍藏价值的经典珍珠艺术作品,撰写了大量珍珠文化艺术创意理论文章。 钱琳萍现任北京海之韵文化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理事与中国百家新闻媒体联盟),主要从事新闻传媒、文化艺术交流、高端会展、珍珠文化艺术创意、珠宝饰品设计、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中外名流》杂志执行主编;《今日文艺报》编委、编审;《新华通讯网》、《新华财经网》《新华财税网》执行主编《中国新闻访谈杂志》副主编、中外名流交流总会副会长等职务。
钱琳萍迈步从头越,她以灵感艺术的核心力量,创意开发了她的海韵诗蓝品牌产品,为更多的人享受她的那份温馨。
珠宝设计师是珠宝的灵魂工程师,珍珠珠宝,同样需要设计师设计出随时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珍珠珠宝款式。一个优秀的珍珠珠宝首饰设计师,不仅需要熟悉珠宝首饰的生产过程,具有高超的设计水平和不凡的设计理念,还要了解珍珠的特性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个内涵就是艺术跨越的奠基石。
这倒使人想起珍珠的生产过程。我们以蛤蚌为例就知晓个中的艰辛与痛苦。蛤蚌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一片状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这两层是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里面的与珍珠光泽类似的一层,叫做珍珠层。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构成的。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小房子,处在了外套膜与贝壳中间,没办法把它排出来,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尘迷了一样,使得又痒又痛。则该处外套膜的上皮组织就会赶快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异物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了。有时候则是蛤、蚌自己的有关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细胞分裂,接着包上自己所分泌的有机物质,渐渐陷入外套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
这就是对珍珠象形艺术的开拓者钱琳萍的真实写照。她就是一枚艺术珍珠,一枚珍珠艺术。她将用一生的精力分泌着美丽的珍珠质,将层层包裹的艺术核心蜕变成一簇簇的灵感之花,艺术之花。直到把自己变成一颗泛着永恒光泽的珍珠。
钱琳萍流露着关于灵感温馨的喜悦,一如珍珠样的贝齿时而流溢出惊鸿的一眼,那就是灵感的迸发的一瞬间。
钱琳萍已经完成了艺术跨越,但是未来的路还有新的灵感、温馨让她以一道风景线的姿态去吐纳,去流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