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作为一位部队里成长的书法家,苑建国为人刚正,从艺严谨。凭借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他一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的研究创作,多年的辛勤探索,使得他对这一古老书体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到背后含义,都能给出感性而又深刻的见解。从他洋洋洒洒的话语之中,可以看出他对甲骨文书法的喜爱和追求。
汉字鼻祖
追根溯源探寻书法本体
步入苑建国的工作室,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氛围。墙壁上挂的是新近创作的甲骨文书法,画案上摆放着他从市场上淘来的藏品。古朴苍拙的书法与形色各异的古董相映成趣,给人以别样的感受。
苑建国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喜欢摄影,擅作诗词格律,而且热衷古文历史,特别是对于收藏兴趣浓厚。年代越久的东西,他兴致越高,产生于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就自然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苑建国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和书法的创作,对甲骨文的评价甚高,“作为汉字的鼻祖,最能代表汉字本义的就是甲骨文,这是惟一能将汉字从根本上解释清楚的书体,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和象征”。
“相比其他字体的书写,古文字书法的创作要枯燥很多。”苑建国说,从发现甲骨文至今辨识的一共只有1500多个字,因为离现在生活的年代太遥远,很多人感到神秘,很多字不容易辨别,这给书法家创作带来了高难度。
为了研究甲骨文,苑建国拜访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与收藏家交流,对于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苑建国说,甲骨文加深了自己对汉字的理解,“所有的文字都源于物形,每一个字都是从自然的事物中来,有其各自的科学依据。甲骨文是探究汉字本来意义的重要途径,其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和科学思维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祖先哲人当初造字的聪明智慧”。
以笔代刀
执着创作回归自然状态
苑建国的甲骨文书法雄浑大气,古朴苍拙,有一种回味历史、发于自然的神韵。“甲骨文历史悠长,其本质是历史的,包容的,自然的,纯粹的。”苑建国说。
甲骨文书体源于刻在乌龟腹甲上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写到上面,然后再被人用刀镌刻出来的,很多甲骨原片还有朱砂的痕迹。他把这种效果概括为硬碰硬的“以刀代笔”。当今多数甲骨文的研究者和书法家,普遍认为甲骨文书法应追求这种刀刻的效果。
对此,苑建国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甲骨文的产生尽管是由刀契刻而成,但书法与刻字有着很大的区别,工具不同,载体不同,效果迥然不同。”他强调说,当今写甲骨文书法是在纸上,看重的是书写性,离不开毛笔的笔锋,因此在创作时一定要以软对软的“以笔代刀”,还原到刀刻之前的书写效果。同时要求在书写中表现出刀刻的老辣意境,切忌一味摹写刀刻笔画。
甲骨文的特有属性,使得苑建国在毛笔的使用上也有很多讲究。针对苑建国书法的特点,北京一家毛笔厂专为他定制了兼毫毛笔,把毛、毫、鬃、麻等综合一体,让他得心应手。“这种兼毫毛笔融合了各种材质,行笔的体会很不一样,它既有运笔的顿挫感觉,又有刀刻的老辣味道,把甲骨文的艺术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作为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的秘书长,苑建国在甲骨文的创作上大胆创新,将榜书的端庄大气与甲骨文的优雅古拙巧妙融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淡泊名利
不厌其烦推广甲骨文书法
在朋友的眼中,苑建国淡泊名利。在他投身甲骨文创作中,不少朋友出于市场的考虑,建议他改写其他的书体。但苑建国却有自己的主意,“用书法去赚钱,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我的目标”。他说,用自己对甲骨文的理解,通过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启迪,这就足够了。
苑建国直言,对传统古文字的热爱,让他一直在坚持甲骨文的创作。他表示,甲骨文与现在的文字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联。“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漫长进化历程,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产生的,其字体的演变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苑建国眼中,纵观各书体的演变,从笔画的某些细小变化就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表现。“相比秦代小篆书体的规整保守,汉代隶书最大的特点是舒展的蚕头燕尾,特别是燕尾这一行笔变化,代表着一种思想情绪的冲动释放。”
“甲骨文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意义很大,但现在我们对于甲骨文的重视不够,没有把它深厚的底蕴挖掘出来。”苑建国表示。
如今,创作之余,苑建国全心致力于甲骨文的宣传推广。从部队到学校,从企业到街道,从国内到国外,他以务实、公益、感恩的心态,不厌其烦地去推广甲骨文艺术。他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热爱甲骨文,有责任去弘扬这一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