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友人到湖南岳阳出差,闲暇之余,顺便到神往已久的屈子祠看看。
驱车经过一片看似茫茫草原的江南水乡,成群的牛羊悠闲的吃着草,一群水鸭慢悠悠地横过马路,全然不顾我们一睹屈子祠风采的急切心情。过轮渡,上码头,登玉笥山,折过一片枫树环绕的幽林,一块平地豁然开朗,一座八字形牌楼式山门就呈现在眼前,正中“屈子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稳重浑厚。史载,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后,“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后历代多有修缮,两异其址,清乾隆年间重建并保留至今,是全国纪念屈原的惟一幸存古建筑。
走进山门,是1 7幅介绍屈原生平及《九歌》中部分篇章的写意石灰塑,从他出生,长大后胸怀济世救民之志,想象自己追求光明和真理在天上遨游,回到现实在汨罗江畔和渔民促膝谈心,倾吐忧国忧民之情,最后披发行吟投江殉国,一幅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入中门,照壁上悬挂着司马迁著的《史记屈原列传》全文雕屏,雕屏上悬“光争日月”巨匾。穿过照壁有天井,花岗岩铺地,两棵近300年树龄的古桂枝干斑驳峥嵘,却仍枝繁叶茂,荫天蔽日。天井四周有回廊和排水沟,两侧有偏厅和厢房。中厅设神龛,神龛上游龙攀凤,金光闪烁,呼之欲出,内供黑底金字“故楚三间大夫屈原之神位”牌。神龛两边卷门上悬有“南风”“国魂”二匾。厅左悬巨钟,厅右架巨鼓,廊墙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的碑刻,后进中厅耸立着高达3米的屈原镀金塑像,只见他手抚佩剑,脚踏汨罗江波涛,银须飘拂,忧郁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仿佛在找寻着真理、找寻着光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厅辟为展室,分“历代屈原画像”“卓绝的一生”“不朽的诗篇”等8个专题。整个建筑厅、廊、楼、阁、匾、联浑然一体,在百年古树的烘托下,更显庄严、肃穆、典雅、幽静。祠前有宽阔的花岗岩石坪,坪前有石级直通汨罗江边,瞩目远眺,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象映入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徜徉在这广祠邃宇下,好似整个人进入了时空隧道,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相互辉映;又仿佛一脚踏进历史的烟波浩渺中,体念着岁月的遗痕,追溯到两千多年的战国时代,诸国纷争的战火,刀光剑影,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衣不蔽体,一片荒凉中屈原向你款款而来。哀民生之多艰!昏庸的君王,腐朽的朝政,穷苦的民众,血腥的现实……这一切都使屈原深感悲怆,深感绝望,但他又不愿做亡国奴,他意识到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决心以死向故国表达自己的心迹。就在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的清晨,屈原独自来到汨罗江畔,坐在一块临江的石头上,眼前是白茫茫的水一片,雾霭在江面上漂浮,浪涛拍岸,激起阵阵水花。身后,几只乌鸦在凄厉的叫着,让人感觉世态的凄凉。屈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一跃,江面掀起一阵浪花,很快又归于平静,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就这样魂归汨罗江。
屈原结束了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不仅留给后人诗词巨著,而且留给中华民族无限宝贵无时间空间囿滞的精神财富。他的爱国忠心,他的求索精神,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原动力,着实令世人嗟叹,仰慕江水长。今天,我们来拜谒屈子祠,却发现游客寥寥,三三两两的人群,没有解说员喋喋不休的话筒声,听得见树上的蝉鸣,一切都需自己去看、去认真体会和领悟,与那些熙熙攘攘的当红旅游景点相比,这里太安静了,甚至有点凄凉的感觉。这里是蓝墨水的上游,这里是读书人的圣地,这里更是一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需要经常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注入求索的因子,而且要带着我们的儿女来,带着我们的后代来,到这里顶礼膜拜,去朝拜一位中华民族的诗魂、国魂、民魂……——《今日文艺报》总第105期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