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贝托·普里贝开玩笑说:“你们中国有一句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在你们那儿是批评人的,在我们这儿就不一定是批评了。”西方社会都流行着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德国社会环境好,与这种理念分不开。在德国,你可以在公场所吃东西,有时是边走边吃,这都行,是自己的事。但不能哈哈大笑,不能高声说话,公交车上不能打手机,因为那会影响别人。
抽烟的人倒还不少,但没有人乱扔烟头,在街上有专门的吸烟点,有很精致的带过滤网的大烟灰缸,烟头在上一层,便于及时清理,烟灰在下层,不易飘飞起来污染空气。
在德国,你会感觉这是一个没有灰尘的国家,这除了德国绿化率高,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外,自然还在于公民的自觉遵守,“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德国人生活得比较从容,绿地公园、教堂广场等休闲地方可以看到许多悠闲的人,但很少看到地上有丢弃的垃圾杂物。还有遛狗的人,都自带着装狗粪的塑料袋,随时随地收拾狗的粪便。
在德国过马路,走斑马线时,遵守红绿灯规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没有红绿灯而有斑马线,车子也会放慢速度,遇行人,司机会探头向你微笑问好,让你先行。
报刊上常听说,德国路不拾遗,这次我们也真遇上拾金不昧的事了。我们一行十几人去游览美茵兹市,在美茵兹大教堂广场上拍照时,一位肥胖的中年妇女过来找我们,比比画画地要告诉我们什么,可这时翻译不在场,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听懂德语,实在不知道她说什么。只看她比画的手势像是说照相的事,就问她是不是要和我们合个影?她连声说:“NO!NO!”然后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又来了一位较瘦的中年妇女,与那一位胖女士一样,她也比画着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时,我们的翻译来了,一听才知道她是来问我们有没有谁把数码相机遗忘在一个柱台上了,她们一直轮流看管着,并到处询问失主。我们当中倒没有人丢了相机,但我们还是非常感动,为这一种社会风气。
德国的学校没有围墙,住房没有防盗网。自然,这是与良好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关的,主要是因为人际关系上互信和规则的共守。贝克教务长开玩笑说:“有人说德国人心不虚,德国围墙少了,机关、学校没有围墙;也有人说德国人心还是虚,德国围墙没有少,私人别墅还围着高高低低的墙。要我说,谁都得守住自己,私人的围墙围好了,机关、学校就可以不要围墙,国家的墙围好了,柏林墙就拆了……”这话幽默而精辟。
对于德国人的这种互信和规则的共守,贝托·普里贝院长是自豪的,而且这位院长显然把许多功劳归功于教育了。他说:“人的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座的人是作出贡献的。”这,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自豪,更让我们深思。
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大学前教育实行的也是义务教育制度,小学只读四年,是人生打基础的重要的四年,已是双语教学,即德语和英语。中学分为三类:主科中学、实科中学和全科中学,学制为五年、六年和八或九年。德国人主张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人人平等,但不讳言在接受教育的能力上有个体差异,所以不搞千军万马挤上大学一条道的教育。主科中学、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主要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职业院校毕业后可直接就业,也可以再上大学,文凭与全科中学(普通高中)具有同等地位,特别是在大学入学时具有同等的效力。全科中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则可以直接上大学,但上学前一般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这样一来,德国的中学毕业生,实际上都得受职业教育培训。
按德国法律规定,学校形式及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按州《学校法》规定实施,属义务教育。可他们还把校外形式的职业教育,包括企业内职业培训及跨企业培训提升为联邦的事务,由联邦负责,按《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可以看出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采用“双元制”模式,即职业院校与企业相配合,所招的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在院校学习,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而且,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面向实践,注重技能,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单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完成项目服务。教学场所实现了教室与实践实训的空间统一,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可以同时进行,教学用的设施齐全、充分、先进。
职业院校有专门拨款,“双元制”教育经费,85%来自企业,15%为国家经费;职业院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职院教师具有规范的培养渠道。
为我们开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讲座的赫尔穆特·贝克尔教授笑着说:“我在中国,也听说你们的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但我们是说——教师本身是公务员。我们的提法好像不一样,不知道待遇上是不是有差别?”
哦,这还真是我们要问的问题。他说破了。我们笑笑。
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
德国人向以严谨著称,职业手艺传承讲究规范,12世纪开始,德国便开始进行师徒相授形式的职业教育,那时的行会规章中有一条规定,师傅必须要带学徒。
工业革命以后更是形成严格的职业规范和标准,那时候的学校,配合师傅传授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实习。1869年的行会规章制度规定,学童有入学的义务。
1938年职业教育在德国成为义务教育。而我们是于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的。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社会经济较发达,复杂劳动已经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从事的劳动,“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成为人人的必需,现在的德国人有85%以上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社会对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认同感,技术工人受人尊敬,待遇优厚。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乃至于职业学校的设置、教师的待遇、教学的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职业教育有章可循。
学校的经费有保障。政府拨款给学校,学校不需要把精力花在创收上。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不收学费,成人培训也不收学费。有的学校还向学生提供午餐和资料费等。学生无须为经费问题影响入学或完成学业。德国“双元制”学生和企业签订合同后,学徒期间,企业还向学生给予一定报酬,每月从450欧元到800欧元不等。这也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经费保障。对非双元制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政府也给予一定的帮助。
可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并非行政命令的结果,而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一种文化的选择。
德国中小学的教学形式
德国教育中一个基本思想是教育不是死的,不是让学生去把握一系列静态的知识,而是教学生通过理解、思想、创新,来继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进一步去发展新的知识。所以,他们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广泛,全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只有以大纲形式印发的教学建议。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用。
德国中小学校课堂授课是开放式、讨论式的,教师一般只是提出任务,并进行必要的启发提示,大部分时间就让学生各自发挥。比如,彼得·鲍尔凡特处长向我们描述的小学一年级的一堂德语课的大致情况:学习内容——每个人说说你今天进校时看到的最有趣的人,或最有趣的事。学习目的——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可以任意发挥,各讲各的故事,但最后要评一评,你觉得谁说的人或事最有趣。这样,学生在各自发挥,各得其乐之后,其实还要评判自己和同学是否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德国的课堂上,老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甚至鼓励学生拥有反驳老师的自由和权利。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课堂上课与社会上课相结合。我们在德国14天时间,走了几个城市,每每在车站、广场等地方见到集体活动的中小学生,虽然语言有障碍,我们还是想方设法了解一些情况。他们有的到工厂、公司,有的到农庄,都是去参观学习的,甚至还有一个更新鲜的事:一群学生是去听出租司机上课的。
从媒体上看到这么一个一年级的教学个案,很有意思:
1学习内容——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2学习目的——激发想象创造。3学习课题——出租车的童话。首先朗读或讲述,接着用一个布袋木偶进行表演。儿童自己设想各种出租车和他们的司机,并描绘出他们的外表,然后全班合作绘画,共同完成一幅图画:一个森林女巫开着出租车,开到哪儿,哪儿就一片绿色;谁要坐了这车,谁就得到一个春天的花环。
德国人的教育理念
德国莱法州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研究专家赫尔穆特·贝克尔先生介绍说,现代教育是技能教育,更是理念教育。现代企业员工、公务人员要具备什么素质,教育就得朝这个方向努力。他还说,现代企业员工、公务人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质量意识、经济头脑、团队精神、独立工作能力、成就感与社会责任感。他介绍了德国目前教育讨论的重点并拟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不断深化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就是说,德国的教育改革,主要不是整个体系性变革,而是体制、机制和内容的完善。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一些具体标准太细,不太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借鉴包括东方教育在内的成功经验,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变化。完善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终身有用的知识。
(二)推行核心教育,其内涵是改变死记硬背,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能力。具体办法:教学内容要有灵活性,一要适应需要,二要让学生充分选择。以项目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把一个大项目分成几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一组同学团结合作去完成,在这过程中教师辅导。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理论的应用,技能的实践,也有协作、沟通、与人相处,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培养企业精神,即培养学生创业并能独立当企业家的精神。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提供实践的岗位和机会。德国的行会、企业和培训中心都有仿真性极强的模拟公司和车间,教育培训过程中,学生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还有一些专门设计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与别人打交道,掌握公民基本权力,增强社会能力。
(四)继续加强技术训练。德国用于专业和专业技能的课时一般占三分之二以上。而技术训练普遍采用模块式,每个模块80课时,要求非常细致。最后经行会考试委员会组织考核。鉴于课程设置有个性,模块设置较灵活,各校各专业各类学生的考试不求统一。由考试委员会提供样卷,教育部门审定。
(五)建立学校质量网络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确定质量标准,经评估后其记录上网,谁都可以进入查询该校情况。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特别是在课程设置、财务支出、企业参与等方面,但是教育部将获取评估信息,并予以监督。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全球一体化,推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用外语去习惯思考和工作。
(发表于广东省《师道》月刊2008年第2期,后被转载于山西省《教育理论与实践》旬刊2008年第12期)——《今日文艺报》总第63期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