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如果“素质教育”是一个“筐” 收藏
2016-03-25 15:00|中国文化联盟网 |
   一位小学教师出了一道题,让学生们把“青菜、萝卜、爱吃、和、小白兔”等词组成一句话,学生答“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被判扣分,因为老师的正确答案是“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这不太像是一件真实的事,更像是一则笑话。许多学者、教授喜欢引用它来讽刺当前的“应试教育”,那种讽刺是犀利而深刻的,确实能把“应试教育”说得一无是处,让欲否定我们基础教育模式的人拍手称快。
    实际上,这些年基础教育是培养了许多合格人才的,还是诺贝尔奖金得主杨振宁教授说得客观而深刻:“中国的基础教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造就出了大批杰出人才,使得华裔科学家已成为美国当今最活跃的一股科技力量。”许多学者赞同杨振宁的观点,并在进一步研究之后,称初中以下接受中式教育,高中以上接受美式教育为最佳教育模式。由此可见,这些年我们的教育模式尽管存在弊端,却也使中小学生受到有效的教育,而不是那么一无是处、惨不忍睹的!
    因此,我今天并不想简单地用它来嘲讽我们的基础教育,而是我们在对待教育改革中的一种现象,让我无端联想起这“青菜、萝卜”的排列来了。稍稍留心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改革走过了这样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从宏观上看,“文革”期间我们狠狠批判建国后十七年的“修正主义黑路线”,喊着“学制要改革,教育要革命”,把那十七年的教育全盘否定了。“文革”结束了,“文革”中的那些“教育改革”理所当然地也被“彻底否定”了,我们于是发现曾经被“全盘否定”的十七年教育的许多优点和长处,就进行了肯定、恢复与发扬。然而,没过多久,我们发现以“十七年教育”为参照的“新时期教育”中突现出了许多弊端,我们开始反思,直至开始“批判”和“改革”,甚至有人认为“文革”中“学工学农”的那一套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从微观上看,我们的学制或长或短,曾经是小学五年,初中二年;一时间又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现在有人说小学应该五年,初中应该四年。我们的考试方法,一时是客观题占了主导,一时又崇尚主观性题类了;一时要开卷,一时又要闭卷了;一时是文理要明确分立,学科要划分清楚,一时又要学科综合,甚至要文理科大综合了……总之,教育是在改革,可这样思考和改革教育,有时就难免让人想到那只是一个“青菜、萝卜”的简单排列问题。这不就与用所谓的“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标准,去判定孩子们“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的答案为错误答案一样滑稽可笑吗?
    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教育不要改革,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迁,谁不与时俱进,谁就被淘汰,教育能例外吗?可是,怎么改革,是必须慎之又慎的,因为每一轮的教育改革,都是涉及一代人的,绝不应该等到改革失败了,才轻描淡写地为“被耽误的一代”叹息呀!
    “素质教育”的提出,无疑是教育的改革上比较成功的一大突破。教育,如果不注重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意义又何在呢?
    但是,这些年确实存在一种现象:人人在喊“素质教育”,但人人更看重的还是考试分数、升学率的高低,更为严重的是明明在搞“应试教育”,却还要挂一个牌子,也喊着教育改革,喊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比如,农村中小学搞一点编筐编篮的活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城里学校搞个军训,到工厂到农村走走,或学美术、弹弹琴,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甚至,我把“应试辅导”放到双休日,只要不按常规上课,搞“自学式”“点拨式”,那也算提高自学能力和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细想想,我们几十年的教育中,没有这些内容吗?有过。我们当时没有找到“素质教育”这个筐,没有把它“筐”起来而已。因此,“素质教育”一词,如今在社会上有了误解,认为那就是搞点花架子让人看的,实实在在的教育还是看考试分数啊!(也的确这样,要升个重点高中,考大学,甚至考研究生,还是全看分数啊!分数不够,哪怕就差半分,你也甭想进来呀!)于是,学校基本上是搞两套:一是抓考试,抓排名,抓升学率;二是搞点可应付检查的,好玩好看的,美其名曰“发展全面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成两张皮,扯来扯去,不能相容。
    其实,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教育,都需要必要的考核的,应对考核,也就是“应试”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应试,而在于如何应试,你是拿素质“应试”呢,还是简单死背知识条条去“应试”?
    这几年,素质教育总算找准了一个方向,从教材选编入手,从课程改革入手,这无疑将会对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所突破,真正导入“素质教育”。社会是欢迎的,学校也是欢迎的。可是,隐忧也立即出现了。你看,有人在选编语文教材时,删去了《狼牙山五壮士》,而加入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请问:这是为了提高什么素质呢?同样的,就是在数理化的学科中,也常有这种现象,这本教材里删去一些,那本教材里增加一些,随意性很大,共同的借口就是“提高素质”。可是,没过多久,教材又变了,原来删下的那一些又出现了,原因也是为了有利于“提高素质”。“素质教育”真真成了一个筐了,什么都装上了。
    我和一位省级教科研所的研究人员聊过此事,他坦言:其实,这和搞不搞素质教育无关,只要放开了,允许多种教材的存在,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版本,也会出现同一版本的阶段性修改,哪怕是简单的颠来倒去。因为,那里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啊!
    是的,是经济利益的趋动,导致了许多急功近利的简单潦草的“改革”,说白了,这种所谓“改革”,不过就是“青菜、萝卜”的不同排列而已,但不同排法,就有不同的卖点,不同的商机,能多卖点钱,能使不同的人都赚一点钱,甚至都赚很多钱呀!
    素质教育为什么难?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难在这里,难在一个“利”字摆拨不清,许多人也就只拿“素质教育”当一个“筐”,装上自己想叫卖的东西而已!
 
    (原稿发表于《杂文月刊》2005年第12期)
 
                             ——《今日文艺报》总第62期第三版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