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翻查有关文学方面的辞典和辞海,关于有浓厚色彩的乡土诗的称谓,一时难以说得很清楚和准确。但我想,顾名思义,既然称为民俗中的乡土诗,其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恐怕与诗歌所抒发和描绘的乡土人物感情分不开。无论古代和现代,有关情感的诗人举不胜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这个特殊的领域,以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长诗,是一个连绵不断永不衰老枯竭的永恒主题。
最近,我连续读了峭岩先生的几部很长的革命诗集,贯穿于他诗中的一条鲜明的主线,是高扬主旋律,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和爱自然及新生活的赞歌。但他的诗,还突现了一个很突出的主调,就是有关革命的先辈们在那艰苦岁月中的人事变迁诗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从这些诗中感到,养育他的那片热土和纯朴敦厚的人民、百姓,给予他的人生和人格,作了重要的陶冶和铺垫,也给了他诗以丰富的营养与滋润,他也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的为真理歌唱,练就了一个勤奋坚持业余长诗创作并钟情于历史回顾的歌手,比如,他先后出版的多部诗集的《峭岩诗选》《星星,母亲的眼睛》《爱的双桅船》和叙事长诗《高尚的人》《静静的白桦林》《仰望》等诗作,他那乡土、乡情、乡恋写得实在感人至深,实在是用心灵在为百姓放歌:正如全国著名老诗人徐放在文章中评述的那样:“峭岩诗人真正是一位孜孜不倦地用心灵尽情为家乡歌唱的诗人,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列入有真情实感的而佳作连篇的出色的乡土情,乡恋的诗作可以说浩如烟海,这方面诗人之列。著名文艺评论家也说过,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缝络难释的可贵的乡土情结,故乡生活,是他诗情不竭的源头。”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在阅读峭岩先生诗作的过程中,零零碎碎地写下了一些感想:在诗的百花园地里,各种流派和特色的诗,都是这群芳园里的瑰丽花朵,但共产党的炽热情怀,是唱给人生、真情,我想对峭岩先生的乡土诗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品评,尤其对我个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人类社会中,乡土作为人的精神家园,那是永生相伴的灵魂的居所。作为乡土诗,首先就要立足于自己脚下的土地,那是生我养我的摇篮,同他有血缘的关系。同时,在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难免有一种依恋与骨肉难离的亲情。峭岩先生的诗作,正是充溢着这种浓浓的乡情和绵绵的泥土的芳香。如他的《遵义诗笔记》一诗:“遵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转折之城/幸运之城/它北倚娄山/南濒乌江/咽喉重镇/险要天成/城西山峦拱围/东北临湘水为池/近控五城/远瞰巴巫”。这样动人的诗句,把地理概貌描绘得淋漓尽致,是他心灵里流出的清泉,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回味无穷,充分反映出作者是一位真善美的行吟者,对祖国对乡情有着无限的情怀和眷恋。乡土情深和梦牵的突出亮点当然是那里的亲人。他在《遵义诗笔记》里写道:“爷爷教会我仰望/仰望星空/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爸爸教会我仰望/仰望智者前贤/不会走错脚下的路径/我的历史教会我仰望/仰望一面旗帜/注目她的存在方位/风中雨中的行程/我欣赏她上面的图案/她简洁 厚重/她带火带雷/她由一伙战天斗地的人打造/他们是推倒大山的人。”写得又含蓄、内涵更加深奥与迂回,温馨又易思绪美好。
作者对乡土、乡情、乡恋的依恋犹如孩子对爷爷、爸爸的依恋;因此他的感情,犹如孩子对长辈的亲情。诗人的心与乡土、乡情、乡恋水乳交融,人间真情,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我读这首诗时,自己感觉诗人的诗写到我心里了,好像是在写我的先辈,不觉自己的眼眶里泪花滚动着。
作为乡土诗,当然要从自己的脚下土地出发,自己熟悉的山川大地、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走入诗的塑造。但仅有本乡本土的乡土意识还不够,还必须与时俱进,要有时代的融入。峭岩先生的乡土诗,其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是很清晰,脉络明晰,不是一般在忘情于山水田园和革命历史转折的泛泛回味和客观叙述和欣赏,而其诗的许多描写对象和环境本身都是很具有当代与现实色彩的,比如他对革命的先辈每个人物的描写,既实在又风韵,既不夸张又不粗略,恰如其分,把人物写活了。
《遵义诗笔记》这首长诗道出了在革命中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历尽千辛万苦,受到反动势力的挤压和摧残,道出了血与火的抗争,突现了一种历史的苍凉。但他的诗并不停留在这里,他向前看向前行,注意紧扣时代的脉搏,把握住革命的航向,潜移默化地展示着希望,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英雄气概虹贯长城,气势磅礴,诗中这样写道:
“一面旗帜的指引/四月 黔山黔水/我一步登上葱茏的春色/闯入历史的风涛涌浪,我注定跟上红军长征的脚步”
紧接着突出革命的转折点,重点突出:
“遵义 我的祖国注定与它相连/遵义 我的生命注定与它相系/遵义是党的旗帜上的闪光点/遵义是那么的让我梦绕情牵……/冥冥中有一个引神吗/引导红军疲惫与跌撞的脚步/向前 向贵州/向敌人空虚的肠胃/枪炮没有生根的地方。”
在这里,他的诗明显地标明了和突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使革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这寥寥的几笔,似乎是平白道来,但生动而幽默的诗句,真实地道出了当时革命前进的步伐:这如果没有诗人的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没有和家乡人的感情交往,没有纯熟的写诗技巧,是很难写出这么耐读的好诗来。从这里一方面看出诗人的才学和技巧与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人文时代精神。
诗是广阔的,但真正的诗是民族的,它是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长出,经受时代和传统的风雨浇灌出来的花朵,峭岩先生的诗,从语言到思想是朴朴素素、实实在在的,从不哗众取宠和人为设置障碍。语言是诗的载体,情是诗的灵魂。他的诗大多是情理碰撞出的火花。诗人对生命、对自然、对人生的诸多沉思与感悟,一层又一层地积淀在心的河床,写得那么自然,那么逼真,那么亲切,那么动人,仿佛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诗人给我们描绘的革命历史的向往:那杨柳弯弯的小溪,那果林层层的坡地,那缥缈的炊烟,那乌沙江波涛的狂潮,那动听的红军战歌,那悠扬的花间鸟语,这是一些多么令人神往,多么令人年轻,多么唤回历史,多么催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回味诗篇呵!
在人一生中,属于个人私有的东西除了健康便是感情。诗人对革命的洪流,对历史的变迁,对事物的刻化,对人文的情感是有着亲身阅历的感受的,他把这种感受,通过诗化的语言传递给读者,诗人心底涌出的音符,唱给世上的人们,勾起多少人对革命历史的怀念,升华为爱国、爱人民、爱社会的美好情操和坚定信念,我想,这就是诗的力量,这就是峭岩先生写诗的思想与艺术的感染力。总之,峭岩先生写的诗,特别注重从现实生活出发,给人以健康和鼓舞的力量,他对诗的艺术追求严肃认真,他的诗意境界清晰,诗风淳朴无华,使读者很容易接受。读他的诗,好像在听他述说着一个又一个见闻,一个又一个经历,确切地说,他是经过心灵的过滤,情感的浸润,树立起自己诗追求和诗的风格。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世代相承,创造和积累了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的一个伟大民族,他所创建的灿烂文化和耀眼辉煌可以与日月同辉,让世界瞩目,为人类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其中,不可估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是要我们子孙后代用心血珍惜和继承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尤其要发扬光大。这是上对得起祖先,下不愧对后代的问题。这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涵。以上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些,谈不上什么评论和研究,但我想,这是对峭岩先生的诗作读后感吧!
这是可喜可贺的一篇感动人的好长诗呵!
2012年4月14日
——《今日文艺报》总第60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