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下午3时30分,中国美术馆一楼大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隆重开幕,展期为2010年10月10日至10月20日。
方增先,二十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卓有成效的水墨人物画实践在中国画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方增先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地求变革、图创新、不懈探索的艺术实践历程。
时至今日,方增先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已长达半个多世纪,从其风格的变化、发展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画创作审美观念和形式风格: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徐悲鸿、蒋兆和等前辈将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水墨语言进行融合的实践之后,方增先又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笔墨融入了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令其作品从形式到内蕴均具有了一种浓厚的中国韵味和时代生机,《粒粒皆辛苦》、《说红书》、《艳阳天》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已在新中国人物画史上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艳阳天》插图系列,一经问世,即在全国美术界大受欢迎,它的出现意味着以造型为基础的西方写实人物画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的本土化实践命题圆满地完成了;二、改革开放以后,中美术界受到各种现代艺术潮流的冲击,写实人物画由原本的主流成为多元艺术中的一元,不再具有原先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写实人物画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方增先也不例外,遭遇了同样的困惑和难题。为此,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既向西方现代艺术汲取灵感和形式资源,在水墨人物画中融入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构成和变形因素,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做研究,还回溯历史向传统中国画寻求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上的支持,将文人画的笔墨特性、审美意趣反复琢磨、研究,融入自己的创作。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地进行着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和实践,以寻找能表达自我情感和精神的新的个人风格图式与水墨语言。从青海写生到古诗意画和白描人物,他创作出了《帐棚里的笑声》、《母亲》等一大批反映藏民淳朴生活的精彩之作以及《苏东坡》等充满人文情怀的优秀古装人物画。其中《母亲》更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从《母亲》开始,标志着方增先已走出“浙派”风格,进入了一个艺术表达上更为自由开放的境地;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更是将自己独特的积墨法绘画语言运用在人物画创作上,画出了《家乡板凳龙》、《昆仑月色》、《祭天》、《晒佛节》等一大批风格雄浑壮阔、笔墨自由综合的水墨人物画杰作。
作为浙派人物画的重要奠基人和主要实践者之一,方增先成功地承担起振兴新中国人物画的历史使命。他和他的同道们所创造的那套相对系统、行之有效的浙派人物画教学体系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超越许多同代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直至今日,中国美术教育中的人物画专业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当年浙派人物画教学方法的影响和助益。
而作为上海美术界的主要领导,方增先对上海美术事业的建设、上海当代文化乃至国内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是继2007年在上海美术馆、2009年在浙江省美术馆成功举办其大型人物画展之后又一重要的、回顾性的个人展览,共展出方增先创作生涯各个阶段的代表性水墨、素描、速写作品200余件,是迄今为止对方增先艺术最为全面而深入的一次回顾和展示。这个展览的意义将不止于对他艺术历程的梳理和呈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彰显出方增先艺术鲜明的思想性、创新性、精神性和时代性,对于认识和研究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变革之途、展望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