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探讨文化中国的生活实践 收藏
2016-12-08 09:30|中国网 |

   由中国致公出版社主办的“ 文化中国 的 生活实践 ”—— 聚龙 小镇创镇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新书分享会近日在京举行。历史学家阎崇年、经济学家刘守英、社会学家郭于华、法学家许章润,文化学者阎雨、逄飞,澳大利亚学者Dr.Daniel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 聚龙 现象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中国致公出版社社长王舜平出席活动并致辞,介绍了出版《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一书的缘起和过程。围绕“社区治理再造中国式公共文明”话题,与会学者展开讨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认为,社会管理中,自发的、自组织的、而又规范有序的过程,有助于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进而形成社会的良性运行。他强调,这正是 聚龙 现象富有启发性意义所在,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他指出,在当下中国,社区治理是中国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之一,人们可以从 聚龙 小镇学习到如何参与建造一个良序社会,可以借鉴小镇的创新精神、参与精神以及社区自治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反思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认为城市化既不能以土地为中心、要地不要人,也不能过于以政府为主导而导致其他组织发育空间的缺乏。他表示,期待 聚龙 小镇为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多提供一个案例,即与“从大城市到特色小镇再到美丽乡村”路径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宋少鹏认为, 聚龙 小镇最值得探讨的是它如何通过景观认同、公共生活建构以及“机构忠诚”来培养地方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比如, 聚龙 业主对社区各管理机构高度的内在认同。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许章润认为,一镇之治可窥一地之风尚, 聚龙 小镇的 生活实践 ,带我们回到生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伦理社会的样板,从陌生人到邻里相亲共存共融的社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完全通过一种民间习惯法在维持,通过礼俗的约束力、一套有伦理牵制的生活规范来维持。国家之外要有社会,社会正由无数自治的社区所组成。

  第二个环节的主题是“重塑国人心灵气质与道德感”,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的车凤老师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阎雨、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高昌、北京别处空间主任建筑师东梅、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地景建筑与环境规划系研究员高树仁等参与研讨。“把小镇做好,已经不单单是一份桑梓情怀的实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聚龙 养生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振辉回顾了十年以来 聚龙 团队变梦想为现实的过程,并对为“理想生活”的探索和“社区文明”的构建所付出的努力作出说明。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