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中外名流》第17期艺苑·广角:平凹旧居里的“丑石” 收藏
2017-01-04 15:32|《中外名流》杂志 |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爱好极为广泛,他除了把读书与写作视为生命之外,对书画和收藏同样情有独钟。在他的藏品中不但有许多名人书画、陶罐、瓷品,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石头,这些粗看极不显眼的石头,在大作家眼里却是宝贝疙瘩,那一个个憨态可掬的石头,却都有灵性,往往不经意间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生命感悟,达到始料不及的艺术效果。正是先生的这一慧眼与心灵的碰撞,才有了如《丑石》那样的经典作品的问世。
        然而,《丑石》毕竟是先生虚构的文艺作品,鲜为人知的是,在他老家棣花的旧居,确有一块真正的“丑石”。这块真实的“丑石”,却与平凹的生命有着极为奇特的关系。可以说,是它见证了这位名贯中外的大作家生命诞生的全过程。
        甲午仲秋,正值国庆放假期间,我在古长安养老的父母亲,由三弟陪着回商洛丹凤故地重游,我们在丹江河畔的万湾农家乐用完午餐后,又一同来到了棣花古镇文化景区游玩。对父亲屈超耘来说,棣花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因为,它既是贾平凹的老家,而他又是贾先生几十年来最要好的朋友。当年,平凹每每从西安回到棣花,都要到龙驹寨看望父亲,而父亲几乎每年都要去棣花平凹老家回访。在这一来一往中,我们家与平凹家的关系很怪,平凹与父亲素以兄弟相称,而贾父彦春先生和父亲亦以兄弟相称。这样,我们兄弟都叫平凹为“平凹叔”,而平凹的弟妹都喊父亲为“老屈叔”。好在平凹和父亲认识在先,父亲与彦春先生认识在后,按商洛的风俗“先叫后不改”,故各人叫各人的,用彦春先生和父亲的话说,要是再改就乱了套!于是,这种奇怪的称呼,几十年前如此,几十年后的今天依旧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棣花的山型村貌、风土人情对父亲来说一直是烂熟于心的。而今,棣花作为商於古道上一颗耀眼的文化旅游景点,它牢牢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眼球。为此,当我们陪着父母沿着西部花都大道行至清风街的时候,父亲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要我领他去看贾平凹旧居,他说他和平凹之父彦春先生是知心朋友,可惜却没有照过相,平凹旧居里一定有其父的遗照,他要和遗照合影,以弥补这一缺憾。我们了解他的心思,便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地从台阶底处往高处走。当我们走进平凹老屋的时候,看管旧居的平凹之弟在娃就一眼认出了父亲,“老屈叔您老来了。”说着便把父亲迎进了堂屋大门。
        平凹旧居的堂屋,虽然被翻修得一片崭新,但模样还是老样子,尤其是院里的那株梨树,仍像当年那样郁郁葱葱端端站立在原来的地方。当父亲走堂屋,柜中央一张贾彦春先生的遗照便怏入了他的眼帘,父亲先是向遗照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然后便对在娃说:“在娃,当年我就是在那棵梨树下和你爸喝茶谈心的,今天,你把他的遗照抱上,我要和他在梨树下合影。”
        在娃一边说好,一边抱着他爸的遗照往梨树下走,当他们在梨树下站定时,“啪”的一声,我和弟弟同时按下了快门,就这样,一对老弟兄的合影便定格在我俩的照相机镜头里。


 

        猛然,父亲的目光落在了小院东边摆放平凹著作的小房台阶的长条石上,台阶最北边的长条石怎么与其它石头不一样?
        在娃回答是不一样,那几块是我家原有的石头,不一样的几块是从金盆李玉海家的老屋搬来的。在娃说毕,父亲便坐在那块石头上,要与石头合影,我虽然给照了,但心里却好生疑惑,老人怎么要与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照相,难道那里还有什么秘密?
        原来,李玉海当年是丹凤有名的大财东,本人又是个开明人士。他不但在抗美援朝时为我军捐献了一辆汽车,由于家庭富有,住房宽展,还经常接纳一些进步人士。上世纪40年代,龙驹寨是陕南革命的核心地区,被誉为商洛的小延安,李玉海家所在的金盆有与长坪公路近的优势,这里便成为陕南游击队过往歇脚的地方。解放初,由于新政权刚刚建立,丹凤、商县一带的土匪还十分猖獗。为了干净彻底地扫除他们,由蔡兴运团长率领的商洛公安十一团团部就驻扎在李玉海的院子里。要说起确也够传奇的,这蔡团长恰恰是平凹之父的连襟,团长夫人乃平凹的大姨。1952年的春寒料峭时节,已身怀六甲的平凹之母从棣花来到金盆大姐家,商量她坐月子的事,由于当时丈夫彦春先生还在离家较远的乡下忙着教书,不能回家照看她。想请姐姐给出出主意。姐姐看妹妹快要生产了,便和丈夫商量要她就住在李家大院的厢房里由自己照看。谁知住下不几天,平凹就降生了。这在当年的商洛,不能不说是件稀奇事。
        眨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在金盆降生、被父母起名为“平娃”的小孩,变成了如今全国闻名的大作家。当县上在打造棣花古镇文化旅游景点时,便顺理成章地将平凹旧居纳入景点之中。平凹自幼在这座旧宅生活了二十余载,自然和它有割舍不下的情愫,故每次回老家,都要吃家乡的粗米淡饭,喝镇南边丹江河里的清水,谈话用老家的土语,休息时沐浴着家乡的斜阳山风。他认为只有这样,其作品才能永接地气,才能永远不会脱离商洛山的乡土味道。然而与此同时,他也一直在牵挂着他的出生地金盆李玉海家的大院,他觉得那里和他有着世上独一无二的缘分。每每回老家,他都要抽空去金盆看一眼李家大院。也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觉得舒坦。聪明的弟弟在娃,很理解他的哥哥,故在这次旧居修缮时,特地和李家后人商量,修缮时能有李家大院哪怕是一砖一瓦作为永久纪念。恰巧西合铁路复线要从李家大院通过,李家大院将要被拆掉时,在娃提出要购买李家被拆房子的石头,用来修缮平凹文学艺术馆。李家后人十分理解在娃的心愿,便慷慨地说,若要卖钱也值不了几个钱,倒是用在平凹文学艺术馆很合适,也算是这些石头找到了好的归宿。就这样,当年金盆李家大院厢房台阶上的石头,便被运到了棣花平凹旧居,成为平凹文学艺术馆台阶上的台阶石了。于是,这些粗看并不起眼的“丑石”,五十余年后又与大作家贾平凹先生结缘了。
        听了在娃有关“丑石”来历的叙说,我们深为平凹先生的故乡故土情结所感动。父亲颤巍巍地再次来到石头边,先是用手不停地去抚摸它粗糙的石面,然后默默地坐在石头上,似有千言万语欲说还休。这时我举起了照相机欲为父亲拍照,就在将要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看到了那块石头在向我招手致意,在对着我微笑。从那甜甜的微笑里,我似乎听到了石头轻轻的说话声——“朋友,我是一块丑石,和天下的石头几乎一模一样,但不一样的是,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即便如此,我也很欣慰能成为这无数石头中的一个。”啊!我从这轻轻的话语里,似乎悟到了一个作家不断写作的力量源泉,更让我明白了怎样当好一个让广大读者满意的作家的秘密……——《中外名流》第17期艺苑·广角

------分隔线----------------------------
  • 王文山和他de牡丹画

    王文山 王文山 1946年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市。中共党员,曾任市文化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