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科班出身的马蔚华如今被称为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在他的带领下,招商银行从一家原本不到200个网点的小银行,成长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在2009年“中国100名金融企业家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中,马蔚华以最高分获评金融总榜及银行业排名双项第一名。
马蔚华在《感悟华尔街》一书中写道:“肃杀的冬日,不能动摇你我的信念:我们将一路向前,永不停息。”
在中国金融界,马蔚华的名字无疑是响亮的。
与共和国同龄的马蔚华,当过知青,做过工人,他曾是“78级”大学生中的一员,又在多年政府官员生涯之后踏足银行业。
并非科班出身的马蔚华如今被称为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在他的带领下,招商银行从一家原本不到200个网点的小银行,成长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在2009年 “中国100名金融企业家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中,马蔚华以最高分获评金融总榜及银行业排名双项第一名。
业界有评论认为,马蔚华对于中国金融业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带领一家区域性小银行跻身世界优秀银行之列,更在于给缺乏竞争压力和创新文化的中国银行界引入了一股变革的力量。
在马蔚华所著的《感悟华尔街》一书中,他这样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人生的旅途,有命运的安排,更有内心的驱动。1999年来招商银行履新之后,巨大的责任感与浓厚的个人兴趣的结合,更是让自己成为这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歇精神的忠实信徒。”
时光流走
在1972年之前,马蔚华的人生目标是做一辈子农民。
1949年6月出生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的马蔚华,在1968年成为千万知青中的一员。马蔚华高中毕业后,离开家去下乡插队了。在那个叫状元堡的小村子,马蔚华一边干农活,一边凭着不错的文笔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宣传报道员。对于年少的马蔚华而言,在广阔天地里当一辈子农民是一件大有作为的事情。然而时光的流走却没有这么顺理成章。
下乡4年之后,马蔚华参加了招工考试。1972年,马蔚华回了城,成为锦州铁路局大虎山工务段的一名工人。在那段最初的职业生涯里,马蔚华学到了铁路系统特有的精确性和系统性。很多年之后,当马蔚华开始操盘同样复杂而重要的金融系统时,那段过往的铁路经历显然成为可贵的经验。
时光的流走再一次出乎马蔚华的意料。1978年4月,一个令亿万中国人激动的消息传来:恢复全国性高考。马蔚华加入到600万名考生当中,接着,在录取率仅为6%的情况下,他幸运地成为40万“78级”大学生的一员。这一年,马蔚华考入了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
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4年的大学生活,对马蔚华来说,是他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1982年大学毕业后,马蔚华被分配到辽宁省计委工作,很快被提升为副处长,随后再次被提升为正处级的副秘书长。6年之后,1988年,马蔚华从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的职位调任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副主任。从那时开始,马蔚华踏足银行业。
回到深圳
1989年的深圳,在马蔚华的记忆中,仿佛永远走在那条雨后泥泞的路上。秋天的某一日,马蔚华从北京来到深圳,此行目的是对当时在全国银行业中资产负债管理指标排名第一的招行进行考察和调研。
从干燥的北京来到潮湿的深圳,让马蔚华和同事有点不适应,最糟糕的是,沿着泥泞的道路,按照之前得到的地址,转来转去绕了好几圈但却找不到招行。无奈之下打电话去问,对方说了一句:“没错啊,你们已经在门口了。”马蔚华这才仔细一看,果真发现了招行不起眼的招牌。对招行的第一印象没有让他眼前一亮,而是“心里一凉”。
最初的失望很快被惊喜取代,因为考察的结果完全出乎马蔚华的意料。“这家小银行当时所表现出的市场化的优良基因、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以及超前的服务意识,让我耳目一新,触动很大。”此后,马蔚华开始持续关注这家 “小银行”。9年之后,马蔚华成了这家“小银行”的行长。
1998年12月31日凌晨3点,马蔚华走出自己的办公室,从这一刻起,他将有一个全新的身份———中国招商银行行长。第二天,马蔚华从海口飞往深圳赴任。
多年以后,马蔚华仍然时常回想起当天从海口美兰机场起飞的刹那。距离初次前往深圳招行,彼时已相隔9年,马蔚华的身份和心情都迥于当年。
“许多情愫几乎同时从心中升起,不舍、踌躇、向往、笃定……那是一种奇妙的情感交织。”知命之年的马蔚华此时对于即将步入的未知世界,充满了一种好奇。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他跨出机舱门的时刻,不同于9年前的潮湿深圳,这一次马蔚华看到的是深圳如洗的碧空,这令他觉得“豁然开朗”。马蔚华走下了飞机,迈向全新的人生。
接掌招行
从下乡知青到铁路工人,从大学生到政府官员,马蔚华坦言,职业角色的每一次改变,都会给他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宝贵的收获。“到招行前,我已在央行工作了10多年。作为监管者,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商业银行从传统到革新、从保守到开放的过程。眼看着金融市场的巨变和进步,到一家商业银行实干一番的念头在我脑海中萌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这一理想在1999年得以成真。
1999年,马蔚华从招行首任行长王世桢手中接过重担。在此后的11年里,马蔚华带领招行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而在上任伊始,马蔚华遭受的却是“当头棒喝”。
1999年1月,央行下令商业银行停办离岸资产业务,当时招行离岸业务规模在同业中最大,占到全行总资产的近10%。如果业务关闭消息引发客户挤提,后果不堪设想。
马蔚华立即飞往北京,请央行先不要发正式文件,以免走漏风声。他回到深圳,用各种方法筹措外汇资金以备储户提取,终于,这场危机在他的努力下化解了。
1999年3月,招行沈阳分行出现了大规模挤兑现象。身在香港的马蔚华,用电话告诉沈阳分行的员工:“营业厅里只要有一个储户,就不要下班,要面带微笑地给他们支付。”危机处理中给予马蔚华的切肤之痛,使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招行的创新是被逼出来的,自出生以来就是如此,一家底子那么薄的小银行,不创新连活下来都难,更无法参与竞争。直到今天我们仍有这样的紧迫感。”
处理完这两场危机,马蔚华开始考虑招商银行的长远规划。他和管理层一起,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国际化。招行凭借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了“水泥+鼠标”的业务服务网络。
1999年7月,马蔚华第一次参加招商银行董事会,就提出一个让股东不太开心的计划———修改当年利润计划。马蔚华的“激进”导致了那一年招行拨备了9亿元,几乎是前12年拨备资金的总和。此后两年间,马蔚华带领招行从理念、制度、机制、体制、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强化信贷管理,使招行的不良资产率从最高时的接近20%降低到了10%。
1999年,招行在国内推出了第一个网上银行———一网通。2003年,招行推出了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一卡双币VISA信用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发行突破百万大关,创造了业内发卡速度的新纪录。招商银行凭借“一卡通”走出深圳,用“网上银行”树立了品牌。
“我们不是凭空就想搞零售银行。虽然我们是小银行,但有了一卡通和一网通这两个轮子,奠定了零售的基础,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战略调整。”马蔚华说。从2000年到2006年,招行在资本市场演绎了A股上市、发行可转债和H股上市的精彩“三部曲”。
在马蔚华看来,A股上市是脱胎换骨的过程,它使得招行甩掉了历史包袱,全面改善了经营管理素质,得以强身健体,再添活力。发行可转债是经受洗礼的过程,它使招行切身体会到了国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获得了与投资者建立良好互动关系,融入市场的经验;H股上市是更上层楼的过程,为招行真正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全新的起点。在这三部曲中,马蔚华作为招行的掌舵者,堪称由始至终的指挥者。
“在我看来,当一把手,最重要的职责是战略选择和执行。首先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要有广阔的视野,要看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付诸实践后做到比同业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抢占制高点和有利地形。”马蔚华说。
应对危机
2008年10月8日,金融寒冬之中的华尔街,在人们的惊呼中,中国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开业了。
“当华尔街在裁员的时候,我们在招聘员工,当许多经营机构在这里纷纷倒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诞生。”马蔚华在开业庆典上如是说。
纽约市市长彭博称招行纽约分行开业对于华尔街来说就像是冬天里的春风。
自从1991年美国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准入监管之后还没有一位中国人能敲开这个大门,这场漫长和艰难的战役,马蔚华带领招行走过了9年。
招行纽约分行开业,正值金融风暴乌云密布之际,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庆典被当地媒体称为:“这个世界金融的寒冬季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在此之前,招商银行成功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在马蔚华看来,香港是招商银行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纽约分行开业之后,马蔚华又将视角投向了英国伦敦,他将伦敦作为开拓欧洲市场的出发站。2009年7月16日,招商银行伦敦代表处正式在英国伦敦成立。
马蔚华一直认为:“银行是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的,企业‘走出去’了,银行也要‘走出去’。一家国际化的银行必须有国际化的网络,这也是国内银行‘走出去’的另一种动力。”
马蔚华的“洋派思维”和“国际化”理念的坚持,也使他成为最为国际人士认可和推崇的中国银行家。2009年3月,马蔚华凭借在零售银行创新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卓越领导力,在《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08年度 “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成为亚太区130多家银行中惟一被授予“年度最佳零售银行家”荣誉的银行家。马蔚华同时也成为中国内地首位获得这一称号的商业银行行长。
2010年6月24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招行股东大会已经通过了第八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决议聘任马蔚华为招行行长。这意味着年过花甲的马蔚华将继续带领招行迈向更新更远的征程。
“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管理的竞争,就像下围棋,不是一天推翻政权,建立新的王国,而是首先要把你自己的阵地巩固好,研究客户的需求,然后一点一点地去满足,满足了客户的所有需求,你的棋子就会占满整个棋盘。”马蔚华微笑着说,表情从容,自信满溢。一如他在《感悟华尔街》书中所述:“肃杀的冬日,不能动摇你我的信念:我们将一路向前,永不停息。”汪静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