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寄田景丰老师 收藏
2016-06-15 00:11|《中外名流》杂志 |

 
      田景丰  1949生,贵州贞丰人,副教授,曾任中国有色第十一建设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企业报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广西作家协会理事、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诗集《我迷恋的沼泽地》《穿过秋林》《未曾相约》等,散文集《人在旅途》《边看边说》《扯不断的牵挂》等,系列小小说集《漂亮的女邻居——六号楼轶事》,文艺理论集《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论艺术与技术》《文学漫笔》,社会学教材《婚姻家庭教程》等;主编《中国散文诗大系》《中国99散文诗丛》等200余种文学图书;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大系》《中国散文诗90年》《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中国西部散文诗》等30多种选本;2007年获“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
   
     静静地翻读着田老师寄来的近著《绯红的记忆》,一篇篇语言质朴、满含深情的作品,让我久久不能放下。这本集子,汇集了田老师近三十年来的散文诗精品,记录下了他与散文诗同行的足迹。能得到田老师的赠书,我除了深感荣幸,更有那不尽的感谢。回想起来,其实我与田老师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三四次;更多的时候,我们靠着手机联系。最近的一次联系,距今也有将近半年的光景了。
  从听说田老师的名字,到真正结识他,其间经历了将近十年。这让我更加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交往,确实是需要一种缘分的,否则,就算是擦肩而过,或许也只是永远的路人。
  最初见到田老师,是在2004年11月贞丰的“三岔河之秋”笔会上。他高而清瘦,面容平和,给人一种可以亲近的感觉。几位文友向我叙说了田老师的一些故事,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这具有一定声誉的笔会,也渗透着田老师不少的心血。在交流会上,田老师向县内的文学爱好者们做讲座。他讲的主要是发现和构思方面的话题。他发言时,语调平缓、低沉,谈论中不时举上一两个事例,让人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单调。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看似浅显,但却富有意味,很好地体现了发现的价值。他说道:“在大海中发现贝壳的,是闲人;在贝壳中发现大海的,是诗人。”这句有诗意的话,后来收录在了他的这本《绯红的记忆》里。
  当时很想向田老师单独请教一些问题,但由于笔会的安排比较紧凑,最终未能如愿。短暂的一聚,田老师那种低调、文质彬彬的风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与田老师近距离的交流,是在第二年的“三岔河之秋”笔会期间。那时,我被借到县文联工作,有了更多接触县内外文艺人士的机会。一日下午,我在办公室值班,田老师手上提着一个文件包走了进来。我对田老师印象较深,见他进来,想到他的名家身份,我竟然有些紧张。好在田老师并不像某些名人那样高傲和善提要求,他在沙发上坐下后,和颜悦色地向我询问起另外两个同事的去向,然后又问起我的事来。他的平易近人,让我的紧张感消失了不少。于是,我向他请教起上年就想求教的问题来。大家毕竟就是大家,回答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快就能为你释疑。当他知道我对散文诗有一定的爱好后,还向我谈起了与这种文体相关的一些话题。从田老师的讲述里,我略微地了解到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也略微地知道了一些他对家乡文艺人才发现和关注方面的事迹。我的心里,更多了一份对于他的敬重。
  对于名家,我绝不随意去附庸崇拜。在我看来,真正值得人尊重的名家,已经越来越少。因为有些名家,有了名,但却失去了人性与人格;有了名,便随时把自己高高挂起,唯我独尊。笔会期间,我曾见到那么几位所谓的知名人士,借着酒意,公然地说着下三滥的话,公然地对女服务人员动手动脚。这样的人,是可鄙的。
  田老师,他不是这样的人。在众多的文人中,他的儒雅是有目共睹的。不仅有学识,更有德行和修养。零零星星的交往,越觉出田老师的谦逊与优秀。
  2005年笔会一别后,与田老师便没有再见过。后来的几届笔会,他也未能前来。不少文友为此深感遗憾,心里都多了一份对田老师的牵挂。我与田老师的联系,却始终保持着。去年年初,田老师打来电话,让我把现在的通讯地址告诉他,他说将会寄一本新书给我。这让我很感动,——一个知名的作家,能将自己的著作赠送给像我这样的无名之辈,怎能不让我为之感怀呢?
  不久,我就收到了田老师寄来的新书,扉页上雅洁的签名,让我倍觉亲切。用心细读,集子里那一组题为“彩云下的故乡”的作品,尤令我动容。字里行间,流淌不尽的是田老师对于故乡、对于亲人的深切怀念。“故乡像一条在原野上流淌的河/每当我远远地望着它向远方流去/我的眼里便噙满了泪水”、“只有这每年的七月十五,成为我永不放弃的期盼。我燃起香烛,敞开铁门,让‘归去来兮’的叨念在袅袅青烟中升起、飘散。可我却不知,冥冥中的父亲是否听见了我的呼唤?”如泣如诉的深情,含蓄而真挚的抒怀,足以让人眼眶湿润。
  他乡为客,佳节思亲,深厚的故乡情结,深深根植在田老师的心里。这种情愫,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能感受到。“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有了对故乡的牵挂,即使身在他乡,心,也不会是孤独的。祝愿田老师在他乡一切都好。——《中外名流》第7期评说·自传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