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中国文学的乳汁哺育成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收藏
2016-03-28 09:52|中国文化联盟网 |
 
 编者小语:
   
    这是一篇写于几年前的预言,如今得以验证。此以刊发,以励中国作家、文学家们更爱中国文学,再接再厉!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涌现出更多的文学巨匠。
 
  笔者通过考查美国和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及大江健三郎的成长过程,发现他们都是在中国优秀文学遗产的乳汁哺育滋润灌溉潜移默化下生长壮大而成长起来的。
这说明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宝库之一,赛珍珠和大江健三郎能够汲取营养成为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优胜者,继其后的中国优秀作家,只要认真地虚心地实实在在的学习、研究而吸收中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养料,在不久的将来脱颖而出者能够摘取这一桂冠更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之一,它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堪称世界一流的文学巨著,哺育滋润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使中国文学揭露黑暗追求光明关心民瘼批判邪恶的优良传统薪火相递继往开来永存于世。同时中国文学的乳汁还哺育了两位外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位是美国在1938年得奖的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另一位是1994年获奖的日本杰出小说家大江健三郎。
 
    中国古典文学哺育成长起来的赛珍珠
  
赛珍珠原名玻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洲布尔斯保罗一个长老会传教士家庭里。出生4个月后,在襁褓中便随着父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江苏省的镇江市,这里是她父母的传教之地,也是赛珍珠在中国生活最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起始地,更是她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最怀念之地。
自幼年起赛珍珠与中国人朝夕相处,受到优秀的中国古老文明的熏陶。10岁那年,父母为她请了一位孔姓的家庭教师,教她汉语阅读和写作。这位孔子后裔自然是祖宗的崇拜者和虔诚信徒。他天南地北谈古论今,讲授四书五经,传授孔孟之道。10岁的赛珍珠虽然并不完全明白那些高深的孔孟之道,但对她以后的思想发展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君子泰而不骄”的古训就在赛珍珠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她一生为人的准则。
 
 
  1907年即赛珍珠15岁那年去上海一所女子寄宿学校读书。两年后又回到美国进弗吉尼亚洲的仑道夫——麦康女子学院学习,1914年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不久后又来到中国镇江,在一所教会学校教书。在此前她早就广泛阅读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她看完了其熟师孔先生及其朋友的藏书,还不时购买新书并到当时的镇江图书馆借阅古典小说,连中国主流文学界不甚看重甚至竟可说极为忽视的弹词小说如《天雨花》《笔生花》《梦影缘》等作品对她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阅读,仔细研究,反复比较、揣摩、大受启发,获益良多。当然她对《水浒传》《金瓶梅》等古典文学名著下的功夫更大,收获自然也更丰硕。她撰写过专门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论文札记好几篇,这样认真地研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拼命地吸收其中的有益营养,潜移默化,滋育浸润,在赛珍珠身上无疑化为了流畅的文学血液,为她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赛珍珠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和研究之深首先表现在她对《水浒传》的英文翻译上,她从1929年前后开始,把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在对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的翻译上,付出了好几年的心血。她认为“《水浒传》这部著作始终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孔夫子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是“水浒山寨里这伙正义强盗所具有的。”因此即用《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译名。此点在鲁迅先生认可译本的前提下指出了其局限,他于1934年3月24日《与姚克书》中说:“近有布克夫人(即赛珍珠——引者)译《水浒》,闻颇好,但其书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确,因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们都作兄弟看的。”可鲁迅所说“闻颇好”的赞誉却正说明了赛珍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有精深的理解和研究,才能译得“颇好”。
  赛珍珠步入文坛之始即以中国为其撰著的主题。1922年她写了《还在中国》的长文,发表于《大西洋》周刊,不久又应《论坛》杂志之邀,撰写了《中国之美》的文章发表。赛珍珠最引人注目的著作是1931年出版的《大地》,小说也是写的中国的故事。它以一个名叫王龙的中国农民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如何为了获得自己的幸福的命根子——土地而努力奋斗一生的故事。《大地》一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成为最优秀的书籍。“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列名达两年之久,共印行10余版,发行达100万部以上,后来小说又获美国享有很高声誉的‘普利策’文学奖。不久《大地》被编成剧本,搬上银幕。1935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又授予她霍威尔奖章”,接着赛珍珠又创作了《儿子们》和《分家》,与《大地》一起构成了她的著名的小说三部曲《大地上的房子》。
  1938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了赛珍珠,理由是:“她对中国农村生活所作的丰富而生动的史诗般的描写以及她的传记性的杰作。”赛珍珠是迄今世界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以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所以如此,一是在她8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度过,一直视中国为第二故乡,这点连鲁迅先生都认同。直到她晚年还向有关方面申请访华,她兴冲冲地准备各种材料,欲写一部名为《红色国土》的书,并答应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主持专题节目《重新看待中国》。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赛珍珠的访华申请并未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她的愿望未能实现,成为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在赛珍珠生命的弥留之际,她还念念不忘的是再“能吃到一块镇江的烧饼该多好啊!”更重要的是她认真学习中文,居然成了她的第一语言,十分贪婪地阅读、学习和研究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她的文学天才在中国优秀古典文学的乳汁哺育下爆出了耀眼的火花,创作出了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具有理想倾向的杰出小说,成为世界上最具声誉的文学奖的获得者也就理所当然了。
 
  鲁迅文学作品滋润成长起来的诺贝尔文学奖日本获得者大江健三郎
  
  如果说赛珍珠是主要由中国古典文学哺育成长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那么日本的大江健三郎(下简称“大江”)就是主要由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祖鲁迅的作品滋润养育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这一点连大江自己也不否认,且念念不忘时时挂在嘴上。其“母亲对文学的挚爱直接影响了大江健三郎,使他在很小时就接受了中国文学的洗礼,在从父亲那里接受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同时, 还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而后一种影响往往更为直观和亲近,使得少年时代的大江从鲁迅等中国作家及其作品领略了文学的美妙。”以后,大江更主要是从鲁迅的作品里汲取营养而逐渐成熟且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的。
 
 
 
  大江健三郎于1935年1月31日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喜郡大濑村。他在12岁的1947年就开始阅读《鲁迅选集》,这本书是他母亲作为他进入新制中学的贺礼送给他的。大江的母亲是一位鲁迅迷,她的这本《鲁迅选集》是日本岩波文库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是大江母亲的朋友送给她的。大江母亲特别喜爱选集中的《故乡》。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在日本已不准谈论有关中国文学的话题。大江之母把这本《鲁迅选集》和由鲁迅、茅盾主编的《译文》创刊号等珍藏进一个皮箱里,一藏就是整整十年。直到十年之后的1947年才取出来让大江阅读学习。大江首先认真阅读了《孔乙己》《药》《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白光》《鸭的喜剧》和《社戏》等等。大江当时很喜欢鲁迅的《孔乙己》,认为咸亨酒店被称为“样子太傻”的小伙计,与自己有相同相类之处。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他深为喜爱的作品又变成了《故乡》,特别是结尾处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使他更爱如珍宝。这几句话每当他遇见新的日文译本,就抄录在笔记本上,有时还把这段话的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的房间的墙壁上。简直成了他的座右铭、口头禅。《社戏》里的风俗和那几个少年也很让大江着迷。《白光》中的那个老说书人的命运难以让他淡忘,要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应该是《药》。因为当时大江的叔父正在中日两国间作小商品生意,也做中国的馒头。听说大江正在阅读鲁迅的《药》,就吓唬他说,作品里那个沾了血的馒头和厨房里的那些馒头一模一样。大江听后心头猛然抽紧起来,感到阵阵绞痛,所以《药》在大江脑海里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大江自12岁开始阅读鲁迅作品,此后几十年没有中断,直到现在。他爱鲁迅的作品超过了不少中国人。尤其是收录到《呐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虽短但内容尖锐、厚重的小说对大江影响深远,一生至爱。他说:“鲁迅是一个巨大存在。通过将鲁迅与萨特进行对比,我对于世界文学中的亚洲文学充满了信心。于是,鲁迅成了我的一种高明而巧妙的手段,借助这个手段,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日本文学者得以相对化并被作为批评的对象。将鲁迅视为批评标准的作法,现在依然存在于我的生活之中。”因此他极为推崇称赞鲁迅,他说:“我所认识的中国现代文学始自鲁迅先生。鲁迅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是知识分子——这个身份很重要,鲁迅写了很多小说,但这不是因为他不写小说活不下去,而是想表达一种东西:一方面是一种优美的乡愁;另一方面是对黑暗势力的一种反抗,作为知识分子不能不感到应该反抗,只能用笔来反抗。”大江也学到了鲁迅先生以笔作枪与现实世界的种种黑暗与企图毁灭人类文明的恶行作坚决的斗争。他还说:“我很崇敬鲁迅,他对我影响最大的话就是前边已引述的关于‘路’的那段名言。”大江在1955年刚开始创作时就在作品中引用鲁迅的话,到2005年又写出《别了,我的书!》封面上标示着“始自于绝望的希望”,也是从鲁迅的名言中化用的。大江对鲁迅的阅读研究和吸收贯穿于他50多年的整个创作生活中,从来没有间断过。1984年11月大江第二次访华时,参观了鲁迅故居鲁迅博物馆后,感叹鲁迅是“具备战斗的人道主义的、果敢前进的悲观主义者。”这是对鲁迅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作的最好最精彩的诠释。在2006年9月上旬的第5次访华中,大江作了三次演讲,题目分别是《始自于绝望的希望》《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及《鲁迅、中国、我》,这三个题目或化用鲁迅语意,或搬用鲁迅原句,或者直接点出“鲁迅”,都直接与鲁迅有关,也可见鲁迅作品的精义确已化为大江身上的文脉与血脉了。所以他说:“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并下决心“我必须开始我晚年的最后工作了——作为文学家、作为知识分子的工作。1936年,鲁迅的姿态,近70年后,爱德华·萨义德的姿态——他们是我的榜样,也将是我最后的形象。
  大江还有要与“鲁迅”共存亡的坚定信念。原来,哈佛大学图书馆长宁赠荣誉博士学位予大江,也不舍得赠送他于2003年2月出版的《鲁迅墨迹精选》(该馆长说过要赠送该书就不授予荣誉博士,后经权衡再三,不舍得赠该书而赠了荣誉博士。)大江却极想获得赠书。但始终未果,引为大憾。不想2006年9月访华时,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先生绍兴同乡金炳华忍痛割爱,赠了大江一套他日思夜想的《鲁迅墨迹精选》了其心愿,大江如获至宝。当他的中国文友许金龙打趣地说,书太重,打包托运吧!大江连连摇头说:“不不不,不能放在行李箱里,我要把这套书抱回去,如果飞机掉下去的话,我就和这套书一起死,这样死去也是值得的。”大江说得虽是一个极端的假设,但也充分表现了他对鲁迅先生极为热爱的崇高感情,这是发自内心的,装是装不出来的。所以在回饭店的车上,大江一直把那套书紧紧抱在怀里。一回到下榻的房间,大江立即把长沙发和茶几腾空,把函匣里的4本书摊放在上面,一会儿翻着看这本,一会儿又翻看那本,同时不断发出由衷的赞叹之声。正因为大江对鲁迅有如此高的崇敬之情,所以他才在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于2000年第3次访华时一次谈话中,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说:“很小的时候,我就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我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遗传因子。没有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存在,就不会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江健三郎是直接在中国文学尤其是鲁迅的作品的乳汁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由赛珍珠、大江健三郎在中国文学乳汁哺育下成长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也完全说明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秀的文学宝库之一,它的丰富营养和巨大矿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外籍作家赛珍珠、大江健三郎已经汲取精华营养自己而登上了世界文学的峰巅。中国作家、文学家们就不应妄自菲薄,目光向外。而应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有益养料,融进自己的创作中。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够摘取世界文学巅峰上的金冠。
 
                写于2006年10月19日——《中外名流》前沿·探索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