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她已是26岁孩子的母亲了,老干部们还是把她当孩子一样称呼,像亲人一样看待,这让她更加对老干部工作尽心竭力,充满热情。
她用自己的一片爱心、真心、细心、孝心、谦和地对待每一个人,赢得了老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她的信任和赞扬。大家由衷地称呼她为:“种植快乐的人!”
不说别的,单听她那与人处事时急切、诚恳、热情的说话声音,从好远处传来,就会温暖老干部们的心田。
她长得圆圆脸,中等个儿,笑笑的弯弯眼,走路急匆匆地,爽快的性格,一举手一抬足,满身就会流淌出欢歌般的激情。也许,这与她从事了6年幼儿园的工作有关。
如今,她从事老干部工作已经18个年头了。
“甘做奉献不言酬,情寄桑榆度春秋。”
她非常喜欢这两句词,上任伊始,就把它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成为她的座右铭。
2012年春节团拜会时,酷爱开玩笑的老干部吴念孔,诙谐地拍着潘桂萍的肩膀说:“闺女呀!你陪我们这些白发老头子,在一个战壕里滚了有十几年了啊,一定要答应我们,再赔我们三十年啊!”
一、让老同志的心永远挥洒阳光
10年来,她把每月的15日定为老干部学习日,并坚持与老干部共同学习中央、省委、州委及县委的重大会议精神,特别是组织学习有关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让老干部们与时俱进,关心国家大事,身体退休,思想不退休,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当我走进她的办公室里,看到墙上挂着老同志袁泽达等人书写的,夸赞县委离退局、潘局长的条幅。字体遒劲有力,文采斐然。还有许多条工笔、写意绘画作品,也用小字题写了内心的祝福,感恩的抒情语意。
潘局长的办公室在里屋。
外屋挂着各种重要会议和老干部活动的照片。书柜里整齐地堆放着老干部工作、政策文件,以便大家随时学习、阅览。还有各种书籍、画报、以及潘桂萍局长主持编撰的老干部志书等。
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还有《晚晴》《兴仁文苑》《东湖》等各种杂志、画册。老干部工作剪影图片、还有出去考察、参观的合影。
她满怀激情地把这些合影指给我看。像个小孩子一样急切地让我了解这些过去功劳卓著的英雄。您看,这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连长、这位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革命,这位是……
看到合影中她们(他们),一个个喜气盈盈的样子,红润的脸膛、银色的白发,慈祥的气度,鲜艳的服饰。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阳光。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正在用自己晚年生活的不同方式,继续报效祖国,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潘桂萍局长,常常和县委离退局的同志们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笔重要财富,他们为国家的解放和发展,献出过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没有他们,可以说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好他们的晚年,让他们心情快乐,身体康健。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离退局的工作搞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兴仁县委离退局现在是五个机构,一套人马。即:县委离退局、县老年大学、县老体协、县关工委、县老干部活动中心。
五个机构一天到晚,人员忙得团团转,转转团,一天到晚却总是乐乎乎的,忙而有序。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团结得如同铜墙铁壁一样。他们所有人员机构精炼,素质一个赛俩。只要涉及老干部方面的工作,她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她)们如那静静燃烧的蜡烛,尽力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兴仁老干部们的生活和心灵。
二、老干部工作无小事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老干部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
对于兴仁县离退局的全体人员来说,他们始终认为,照顾好老干部是党的信任,国家的使命所在,也是他(她)们的职责所系。她们常常听潘桂萍局长讲的一句话是:“老同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所以,局里每个同志都把这句话记在心里,融汇在行动中。
2010年的一天,潘桂萍上班时,看到老干部崔振廷到局里来办事,由于他的腿脚上楼不便,吃力地托着砖墙台阶,往上走,县委离退局大楼台阶8个梯步,他很久才完成。
当潘桂萍局长看到他的身影,马上前去搀扶他时,他已经气喘嘘嘘,满脸憋得通红,呵呵地笑着,脸上汗津津地,口里一个劲儿喊着:“好闺女,我来办——事……”
潘桂萍当时就红了脸。
心想,这如果是自己的老父亲来了,到了家门口,他有心脏病,我还能叫他这样累吗?万一,他不小心诱发了心脏病,或者甩了跟头,后果不堪设想,那可怎么办?
一个想法萌生,下午,她和局里同志们赶快开会,挤出资金1000元,为老干部们上下行走方便,找来设计师设计,在大楼的左右侧修建了不锈钢制扶梯。
这件事,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却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受到了行动不便老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潘桂萍积极创造条件,每年坚持组织离退休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或春天郊外游览,或夏日避暑,或者重阳节登高,都要征询老干部们的意见。让老干部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进一步开阔眼界,置身于新的时代中。
每次出门,她都让同志们做好充分准备,带好药品。从启程到结束,考虑周全,细心呵护,让老干部玩得安全顺心。
在潘桂萍局长的心里,老同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她坚持每半年请县领导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制度;坚持老干部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潘桂萍局长在2012年“老年节”文艺演出中与老干部覃登涛和吴念孔合影
三、让灵魂安然歇息
2003年11月10日晚12点钟,天气寒冷,因为骤然停电和极度疲劳,潘桂萍服了头痛药片已经休息。
“叮铃铃……叮铃铃……”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她一骨碌爬起来,心想:不好,——一定是……王老的病情又加重了——她不敢再往下想了。
这些天,她心里挂念着王兴堂老干部的病情。
电话中,他老伴焦急的诉说,哭着的神情,像剜心一样刺痛她的心。这时,她马上穿好衣服,摸着黑,迫不及待地赶往王老的家里。
来到病床前,她拉住老人的手,止不住地流着眼泪。王老感受着她双手传递的真诚和安慰,尽管说不出话来,嘴角却费劲地抽动了几下,渴望的双眼,久久望着她。胳膊似乎要想抬起来的样子,一根手指,指着老伴头的方向,另一只手握了握潘桂萍的手,脸上笑了笑,等待着什么的样子,眼睛一动不动。潘桂萍紧紧地攥着他凉凉的手,柔声地安慰着他。许久,他笑笑,脸上泛起了红晕。潘桂萍深深地理解,那是老人让她关照他的老伴。也是老人最后的嘱托。
照理,每个老人临终之前,所牵挂的应当是他们血脉相连的儿女,可王老的临终切盼,他告诉老伴,却是毫无亲缘的潘桂萍,非要见到她,让她安顿后事,这才闭上眼睛。
听了老伴黄书珍的肺腑之言,真让潘桂萍的心不断地微微颤动。
她不能不沉浸在深深的激动和悲痛当中,老人对她的信任,使她非常激动,老人的去世,又使她心里止不住地悲痛。
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挽留住老人的生命,多给他一些安慰、照顾,多让他享受一些晚年的幸福、欢乐啊!然而,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谁又能真正做到起死回生呢?
于是她强忍悲痛,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安排王老的后事。敬献花圈,跑前跑后,协助老人儿女操办安葬事宜。同时,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让老人的灵魂得到安息。
以后,每当逢年过节,她就想到了王老的临终托付,去登门看望遗孀黄书珍,问寒问暖,征求意见,并为她解决问题。
2011年春节临近,她了解到黄书珍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生活困难,年货未备,便带领下属为老人送去了50斤大米、10多斤鲜肉,老人的子女十分感动,遗孀黄书珍更是感激涕零。
当黄书珍老人病故时,她又从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挤出1500元钱,以困难补助费的形式对其进行扶助。
许多时候,当老干部们生病卧床还是住院时,见潘桂萍为他们跑上跑下,不嫌唠叨,柔情细心的样子,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双手不放。 他们都说:“有女儿一样的潘桂萍当县委离退局局长,我们就能倍加感受组织的关怀,心里面踏实。”
2009年12月的一天,患胃癌住院的离休老干部周铭,打电话非要她去一趟不可。
当她买了老人爱吃的补品,以个人的名义,前去病床前探望时,才明白老人的心意。原来,老人记得她的生日,在前一个月,就让他的老伴,替他给潘桂萍买下了红毛衣和羽绒服,过生日这天送给她。并说这年是她本命年该穿红色的。
这些穿衣方面的小事,连她自己也忘记了考虑,老人不知道想过多少遍了。
她在医院病床前,听话地试穿着衣服,心里的感动和甜蜜却无法言说。后来,老人又把她叫到床前,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放。她明白,那蕴含着老人殷切期望的双眼,是想表达他感谢政府、感谢党的话。2009年12月9日老人去世了。县委离退局的同志们,像帮助好多的老干部料理后事一样,周到地帮助办完了后事。
四、用手掌感受心跳
一位离休的南下老干部李经聚,因子女常不在身边,晚年的时候又经常生病,所以脾气特别暴躁。来离退局办事时,稍不如意就大动肝火,把那些办事员都骂怕了。见他一来,局里很多人都躲着、让着、绕着走。
潘桂萍知道这种情况后,主动与老人握手,倾心交谈一些充满温情的柔和话题,并且耐心地做办事员的思想工作,她说:“老人家为革命付出了一生,他那么大年龄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将心比心,人人都有老的时候,他心情不好我们要理解他。何况他的年龄比我们父母的年龄都大,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该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他。”
大家都被潘桂萍的话感动了,以后老人来办事,大家都热情地争着给他办。
老人80岁生日这天,和老伴孤零零的坐在家中,思绪万千。这时,门突然被推开了,潘桂萍和离退局的同事们,带着鲜花和蛋糕为老人祝寿来了。
老人紧紧拉着潘桂萍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潘桂萍感受着老人手掌的颤颤激动,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老人一颗年轻的心跳。
老人用力摇晃她手掌的力量,像电流一样穿越她的心房,她陶醉在此刻的开心与幸福中。
在温馨的“祝您生日快乐”的歌声中,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望着面前这些比亲人还亲的面孔,老人激动得像个小孩子,手舞足蹈,口里念念叨叨地,一个劲儿直夸党的老干部政策就是好,共产党领导的县委离退局同志们好。
这样感人的例子很多很多。
有一位老干部年三十上午打电话要她去,原来是提前包好饺子让她到家过年,和她说说知心话儿。
老干部遗孀魏敏文同志退休后与丈夫孙玉华全家移居贵阳。10多年来,家庭几经磨难,丈夫早逝,现有一儿两女,两个大女儿属贵阳市下岗职工,在贵阳生活也难自理,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儿子孙健康已50多岁,从他7岁开始就身患智障、癫痫病,属精神病人,随着年龄增长,经常发病,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由她照顾,现在她又年迈多病,身心长期受到用言语也难以表达的煎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2012年3月不得不将儿子孙健康送进精神病院管护治疗,每月需开支3000多元,儿子的遗属补助和她的工资很少。医生说她的生命将不久于世。针对魏敏文同志的特殊情况,潘桂萍局长及时将该同志情况向县委分管领导谭云临部长作了详细汇报,根据县领导的指示,不但从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困难帮扶基金中为她解决了5000元,县委组织部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还从党费中为该同志解决了5000元老党员困难补助费,切实为离休干部遗孀、退休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离休老干部李俊美,在90岁生日时,为了让老同志们能互相见面,他自己出钱让办了一场“扩大的支部生活会”。
潘桂萍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提前一个月当了“家长”,进行了精心安排、策划。除了早早地给李老订做百寿图十字绣、蛋糕外,她还亲自一个一个拨通电话,热情地通知李老邀请的离退休人员。
午餐时,在场的老领导,有好多年龄大的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忍不住流下了热泪。大家拥抱在一起,共叙友情。那天,共有40余人参加,包括县里抗战时期的老战友,现任县人大的主任、政协主席、组织部长也闻讯赶来给老领导祝寿。
这次,“扩大的支部生活会”,老同志们谈论了很久很久。还谈到如何喜迎党的十八大,在县里引起很大反响。
后来,大家只要一见面,就夸奖她这位能人,“家长”当得好。她笑盈盈地说:“今后继续努力,继续接受党的考验。”
她任何时候,做人做事都是那么低位、朴实、谦和,赢得了老干部们的尊敬与厚爱。
除此之外,在为老干部报销医药费时,她要求经办人员坚持每月15日全天等候搞好接待,细心审核,严格把关,并分类分项汇总,每月上墙公布,做到公开透明。
对于移居本州内其它县市的老干部,只要接到老干部要报销医药费的电话,她便立即派人派车,前往老干部家中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这在兴仁县委离退局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让老干部真正感受到县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就是他们温暖的家,潘桂萍及其下属都是他们的亲人。
潘桂萍把6年来当幼儿园教师、园长的工作经验,潜移默化地运用到离退局工作中来,给离退局工作带来了朝气蓬勃、快乐祥和。
离退局重视把老干部活动,形成“文化性、趣味性、知识性、图画性”。
她们做到党的政策上墙、展览上墙、活动上墙,以大幅图版的形式,宣传老干部政策和工作成就,为全县人民尊老、敬老、爱老造舆论,搭建宣传平台。
潘桂萍对老干部工作的深厚情谊,在兴仁县形成了很好的口碑。离退局工作的新气象、新局面正在一以贯之,向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五、敢于声张正义
在潘桂萍的眼里,老干部就是她的长辈,而在老干部眼里,潘桂萍就是比他们自己的女儿还亲的人。大家有心里话,大小事情都要拉着她的手,反复说个不停。而她也会耐心倾听,为他们做主。
她从来不怕麻烦,敢于承担责任。本着老干部工作特事特办、特困帮扶的原则,敢于声张正义。
有一个老干部李某,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常常是大儿子和媳妇不怕苦累地照顾他,所以他在生前立下遗嘱,要求组织上帮助他,死后的遗产,以及后事的处理,皆由大儿子、儿媳来处理,其他人不得扯皮、找麻烦。
另一位老干部80多岁了,老伴去世后,眼睛看不见,他找了个老伴照顾,子女却不同意、生气。一年多的纠结,他先后去老人院住过二个多月。儿女有下岗的,脾气躁的,对他非常有意见。老人很不开心,后来,放弃房产,又躲去兴义租房子住。
潘桂萍了解到,他找的老伴很是贤惠,就促成其领取了结婚证,并为他们送去祝福。如今,幸福地安度晚年。
六、千方百计跑项目
2001年11月她刚上任时,兴仁县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仅有两间不足3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一个约60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室,办公环境条件较差,老干部们更是没有一个好的活动和锻炼场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绞尽脑汁想办法,千方百计找信息。她在老干部李俊美、周铭、覃登涛、陈林彪等同志的建议、支持下,到处打听,思考如何改变,争取领导支持,扩大、改造活动中心和内外环境及设施。
2002年5月31日这天,她在兴义参加全州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听说黔西南州民政局有“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项目。于是,立即开始奔忙。一趟又一趟奔跑于县、州、省民政部门之间。
上班找不到人下班找,办公室找不到人家里找,早上找不到人晚上找,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办法用尽。记不清她自己从县里,到州里,到省里跑了多少趟。记不清她站在寒风中,多少次的翘望和等待,多少次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
为了兴仁县能有一个美丽如星光的老年之家,2002年12月18日,她终于“跑”到了“星光老年之家”建设项目,当她拿到批文,高兴得连跑带跳起来。当年,由省民政厅和发改委戴帽下拨40万元,县里匹配150万元,启动了总建筑面积1424平方米的兴仁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综合大楼建设。
2004年兴仁县第一栋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大楼竣工建成后,由于过度操劳,她终于病倒了,一下子瘦了10多公斤,在病床上的她还时刻牵挂着全局的工作,牵挂着需要她排忧解难的老干部。身体刚好,她又投入到工作中。
2007年,她得知贵州省要把68个非经济强县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全省统一规划建设项目的消息,又立即抢抓机遇,积极努力,多方协调,争取将兴仁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扩建项目工程列入黔西南州7个非经济强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第一批建设项目之一,很快启动了总投资159万元、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兴仁县新扩建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楼的建设工程。
两栋大楼分别于2004年12月和2010年12月先后竣工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的兴仁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占地面积817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到2400平方米,经过不断的绿化和硬化,环境宜人,可以同时容纳1000多人开展各种有益活动,集会议、听课、阅览、健身、舞蹈、棋牌、乒乓球、羽毛球、门球等室(场)为一体,坐落在兴仁县城东新区市府中路一侧,十分引人注目。
每天早上到傍晚,老同志们心情愉快地在此锻炼,唱歌,学习,其乐融融。有时候,她也参加到这些老人中间,和他们一起拉起手来快乐地唱呀、跳呀,马上把大家带动得美滋滋的。此外,她还积极争取资金,使县委离退局由原来只有一辆已报废的破旧车,换成如今拥有四辆新型车,切实保证了老干部服务和全局的公务用车。
七、满腔热情搭建文化、娱乐平台
为把老干部活动中心搞出特色,吸引更多的离退休干部参加活动,她与老年大学副校长杨友丽,老体协办公室主任赵开富,组织成立老年棋类组、诗词组;组建老年合唱团、舞蹈团、太极团、门球队等。积极创建,搭建文化娱乐平台,各种项目从无到有,20余项健身、强体项目,并逐渐扩大化。
一开始,没有人敢于参加合唱团,她跑到富有特长的老人家里做工作,亲自动员容秀芸、陈素梅、蒋雁群、张人鹏等,出来载歌载舞。她有幼儿园带领小朋友们,唱歌跳舞的经验和爱好,当锣鼓铿铿——锵锵锵响起时,她马上进入角色,左扭右旋舞动起来。一下子就把大家都带动起来了。
如今,老年广场舞、交谊舞,太极拳、门球比赛,老干部活动中心已成为兴仁一道亮丽的风景。
她还不满足于已经有的老干部活动阵地,将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建设合二而一地延伸到社区,乡镇,学校、站所。
老年秧歌队、红歌合唱队,随时可以拉出来表演。为提升广大离退休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贴近服务探索了新途径,获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赞誉。
2007年5月,“贵州省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兴仁东湖钓鱼”比赛,在兴仁东湖成功举行,主要负责承办工作的,兴仁县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和潘桂萍局长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2007年11月,兴仁县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牵头主办了“贵州·兴仁‘金山’诗词笔会”。
省诗词学会会长赵西林、副会长黄润蓬、秘书长陈得谦,和黔西南州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楹联爱好者百余人应邀出席。
笔会结束后,兴仁县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和潘桂萍局长倍受大家称赞。兴义作者杨国麟、胡正坪情不自禁地写诗赞扬:《相见欢》“扶老弱,有礼貌,喜洋洋。厚意浓情,友爱热心肠。”并加了序:“兴仁县离退局局长潘桂萍,为‘金山’诗词笔会主办之一,辛劳有加,感人至深。”
在协助县关工委的老同志进入各乡镇(街道)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基层关工委工作;引导老干部在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维护稳定工作;组织老干部配合有关单位开展形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都作出了显著成绩。
潘桂萍也因此多次获得了上级的表彰。2011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称号,荣立“二等功”等。
2008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编史修志规划的要求,她积极组织县里从事过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人员编纂了《兴仁县离休退休干部工作志》,全书约18万字,它的成功编纂为兴仁县目前和今后从事老干部工作的同仁们提供了参考、借鉴的作用。
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潘桂萍那张娃娃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她说:“我所有的成绩、荣誉,都是大家帮助、支持我才取得的,功劳应该归离退局全体同志。我愿永远为老干部服务,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引领周围群众去尊老、爱老、敬老。给老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这是我永远的追求!”
我听了这句从肺腑流出来的话,如同乍登千仞之岗、如临万里之河,感到自己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澄明的境界,和广阔的胸怀的人,愿意毕生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孝顺、奉献给老年人,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吗?
潘桂萍正在以共产党人朴素而平凡的步履,在她人生的航船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默默地求真务实、率先垂范,在如歌的岁月中,搀扶夕阳人,殚精竭虑,开拓进取,为他们挥洒阳光,吹走阴云,种植快乐。用她那沾过粉笔灰的手指,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谱写老年教育、服务社会,与时俱进、再攀高峰的绚丽华章。
——《中外名流》2013夏 第8期